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当银行股集体回调、四大行全线下挫时,为何A股反而创下年内新高
产品展示
当银行股集体回调、四大行全线下挫时,为何A股反而创下年内新高
发布日期:2025-07-29 04:37    点击次数:67

2025年7月22日,A股三大指数齐创年内新高,沪指站上3559点,两市超4000只个股上涨,成交额爆出1.72万亿天量。

但反常的是,银行板块却逆势大跌,四大行集体下挫,板块跌幅高居榜首。 这一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背后,是1.2万亿超级水电工程的开工引爆基建链,叠加人形机器人9051万元订单落地的产业突破,共同点燃了市场双主线引擎。

当资金从防御性银行迁徙至进攻性赛道,一场结构牛市的逻辑正浮出水面。

银行股集体趴窝,资金上演大迁徙

7月22日开盘,银行板块直接跳水。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领跌,板块整体跌幅超3%,42只银行股中仅2只翻红,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超8亿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人寿同日宣布清仓式减持杭州银行,套现约8.6亿元——这已是其2021年以来第四次减持,累计套现达39亿元。

银行股的颓势并非一日形成。 Wind数据显示,银行指数此前已出现“四连跌”,部分城商行股价甚至跌超4%。

这一现象与年初以来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国有大行股价普遍翻倍,银行股因高股息和“类固收”属性被资金视为避险压舱石。

直接诱因是获利盘出逃。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指出,银行板块前期涨幅过大,估值已处于阶段性高位。 以市净率为例,部分银行股估值分位数达99%,技术上存在回调需求。

更深层逻辑则是市场风险偏好的转向。7月以来,两大事件彻底激活资金热情:

跷跷板效应:银行跌,科技涨

资金迁徙的轨迹清晰可见。 7月22日,代表科技属性的科创50指数、北证50指数双双涨超2%,与银行板块跌幅形成剪刀差。

这种“银行落而万物生”的现象并非首次——6月27日银行板块全线大跌时,创业板逆势上涨0.47%,半导体、军工、生物科技等成长板块集体走强。

银华基金分析师点破关键:政策驱动加速了风格切换。 近期十大行业“反内卷”稳增长方案出台,叠加金融政策向消费电子、AI算力倾斜,资金自然从防御性银行转向进攻性赛道。

历史规律也印证了这一点:2007年与2015年牛市后期,均出现“银行见顶,科技见底”的资金迁移信号。

超级工程+机器人:双引擎如何撑起牛市?

1.2万亿水电投资的产业链辐射

雅鲁藏布江工程不仅是能源项目,更是区域经济的催化剂。 项目直接拉动西藏天路等本地基建企业股价单日飙升10%,并外溢至三个领域:

机器人产业订单驱动业绩

优必选的9051万元订单仅是开端。 产业链细分领域已现分层爆发:

资金博弈:谁在卖出银行? 谁在抄底科技?

银行股抛压主要来自机构。 7月22日,沪深300ETF单日净赎回超百亿份,险资和公募成为减持主力。 这些资金迅速转向科技赛道:机器人ETF单周净申购28亿份,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获北向资金单日加仓5.8亿元。

私募的操作更具代表性。 部分机构采用“哑铃策略”:一端保留国有大行防御仓位,另一端重仓机器人及AI算力成长股。 某百亿私募透露:“银行股息率仍超4%,但机器人龙头业绩增速达50%,弹性差异决定调仓方向”。

分歧中的共识:增量资金来自哪?

市场成交额放量至1.72万亿的关键支撑,实为新入场资金而非存量博弈。两类增量来源突出:

华泰证券数据进一步佐证:7月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新发行规模突破800亿元,超60%产品明确聚焦“新型基建+高端制造”。

全球视角:A股独强背后的隐忧

与A股火热对比,海外市场暗藏风险。 美国6月咨商会领先指标连续两月下滑,释放“技术性衰退”信号;特朗普关税大限逼近,惠誉警告政策不确定性或冲击出口型企业。

科技巨头财报亦埋雷:特斯拉毛利率探底至14%,若Robotaxi进展不及预期恐引发抛售;谷歌AI搜索转型面临广告收入疲软挑战。 纳指虽创新高,但基本面支撑脆弱。

银行与科技的分化让投资者体验割裂。 7月22日,持有四大行的股民单日浮亏超3%,而踏空基建、机器人主线的投资者抱怨“只赚指数不赚钱”。

这种焦虑源于持仓结构错配——当市场从“哑铃策略”(红利+科技)转向大盘成长股时,调仓滞后易导致被动。

量化交易进一步加剧波动。 部分私募采用“机器人+光伏”对冲组合:当机器人板块单日涨幅超5%,算法自动减持银行股补仓,加速资金迁移。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