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咱就是说,这世界有时候比段子还离谱。
前两天我溜达到株洲方特那边,本来是想感受下节假日的“人从众”,结果拐个弯,好家伙,直接给我整不会了——一个比好几个足球场还大的商业广场,愣是荒得能直接进组拍《釜山行》续集,连布景都省了。
就在那个号称长株潭后花园,旁边就是方特、水上乐园、冰雪世界的黄金地带,一个占了40多亩地、建筑面积快7万平米的“商业航母”,你猜怎么着?
2018年开业,到现在满打满算七年,就已经凉透了,比我钱包还干净。
这哥们儿叫株洲云龙假日欢乐广场,听听这名,多喜庆,多有画面感?
当年可是顶着“游乐王国里的商业心脏”这么个金光闪闪的头衔出生的。
我到现在还记得它开业那会儿的阵仗,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那架势,恨不得告诉全宇宙,它要给方特那一片的旅游帝国做“皇家级”配套。
你想想,旅游集散中心、海洋公园、奥特莱斯、主题酒店、美食街……基本上你下了高速,就能被它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时吹得最响的,就是那个海洋公园,说是砸了2个亿,占地一万平,那可是真金白银往里烧啊。
为了彰显尊贵,还特意给它配了个公交首末站,拉了条T63旅游专线,贯穿株洲十大景点,这排面,简直就是“天选之子”,就差把“躺着数钱”刻在脸上了。
可现实这剧本,往往比最离谱的编剧还敢写。
几年后再站在这儿,眼前这景象,简直是对“繁华”两个字最大的行为艺术式嘲讽。
广场上空得能跑马,风吹过,卷起的不是购物小票,是枯叶和尘土。
那些曾经挂满LOGO的灯箱柱子,现在就剩个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像个被生活抽干了精气神的老头儿,愣愣地杵在那儿。
底座上“云龙假日欢乐广场”几个烫金大字,金漆掉得七七八八,那斑驳的样子,比我奶奶家的老樟木箱子还显沧桑。
地面上的砖,碎的碎,翘的翘,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杂草就从那缝里钻出来,一丛一丛的,有的都快长到我膝盖高了。
最骚的是,连二楼的平台和房顶上,都长满了绿油油的植物,风一吹,摇曳生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开发商请了哪个大师搞的什么后现代空中花园艺术呢。
所有店铺都大门紧锁,大部分连招牌都拆了,只有“沐天下理疗养生会馆”、“奥特莱斯”几个“遗孤”还挂在墙上,像是在无声地呐喊:“我们来过,我们爱过”。
商场入口用一人多高的铁门锁死,门上还特么丧心病狂地缠了一圈带刀片的铁丝网,搞得跟个军事禁区似的。
我扒着铁门的缝往里瞅,墙上“火爆招商”、“盛大营业”的红字标语还没撕干净,这场景,黑色幽默直接溢出屏幕。
这到底是为啥呢?
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项目,怎么就混成了这副德行?
有人说,都怪那几年大环境不好,游客少了。
这当然是原因之一,经济下行,谁都得在泥潭里扑腾几下。
但这板子,不能全打在“大环境”屁股上。
我琢磨着,这事儿从娘胎里就带病。
你看它这位置,号称在云龙大道上,其实是在大道的犄角旮旯,旁边就是条窄得不行、路况稀烂的水泥路,一股子城乡结合部的独特风味。
这地方,除了附近那点零星的居民,基本就指望游客吊着一口气了。
可问题来了,游客是来玩方特的,不是来逛商场的。
人家在乐园里上天入地疯一天,累得跟孙子似的,谁还有那闲情逸致再开个车或者坐公交,跑到你这个“配套”商场来吃饭购物?
更何况,这“配套”离得也不算近,有点“远房大表舅”的意思了。
这种完全依赖单一客流、自身又没有核心吸引力的商业体,就像是建在沙子上的城堡,看着高大威猛,但根基不稳,一个浪打过来,稀里哗啦全玩完。
这就好比你开了家贼豪华的鱼饵店,开在了撒哈拉沙漠中心,然后指望路过的骆驼队能顺便买点鱼饵,还美其名曰“沙漠生态链配套”。
这不扯犊子吗?
开发商当初的算盘,可能是想借景区的东风,把游客流量直接变现。
但这逻辑链条太脆弱了,他们高估了游客的“顺便消费”意愿,也低估了现代人那深入骨髓的“懒”。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基于“流量思维”的豪赌。
在那个年代,好像只要挨着流量入口,就能开出花来。
但他们忘了,流量是水,是流动的,你得有本事把它留住。
游客这股水,流向是单一的、明确的,就是奔着游乐园去的。
你想半路截胡,建个大坝把水引到自己田里,那你这坝得修得足够有魅力才行。
显然,这个“欢乐广场”并没有。
其实现在回头看,这种巨无霸式的商业综合体,倒下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尤其是在一些非核心城区,日子都不好过。
时代变了,消费习惯也变了。
看着这片杂草丛生的株洲废弃商业广场,心里挺不是滋味。
这不仅仅是几亿投资打了水漂,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道疤。
不知道哥几个怎么看这事儿,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地方?
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