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女排这次输的真不是水平不行的问题,更多像是有人带的,不懂比赛,更别说懂球了。打到第一局,情况就已经明显到让人心里发堵了。那些关键时刻的调整,居然还能拖到比分被拉开才想起换人?真难以理解。场上队员拼了命,教练还觉得稳住稳赢?还在固守最初的配置不放,一边喊战术,一边看着比分一天天追不上,心里那不是滋味。
很多人都在网上吐槽:这是典型的“还在用上世纪的光谱”。第一局就暴露出问题,教练不及时换人,导致战局逐渐被掌控。像我们看比赛的普通球迷心里都挺清楚的,这种时候换人顶多是“保留一点面子”,实际上输了就输了,防守都成了“看样子都看不懂”。大家都在焦急期待,怎么到中后段才换上替补,也不见得就能扭转战局。相反,那秒钟的延误,就是输掉比赛的最大原因之一。
你别说,那些具体的换人时机其实早就明明白白写在所有懂行人的心里——第一局应该换的人,用得早不早?早,关键时刻出手快,你还能看到想象中惊喜。迟了,比分从几分变成十几分差距。结果,教练还在坚持自己那一套思路:“再坚持一会儿,看着对手的节奏,我们还能挺过来。”你说,这叫什么?这是自信还是盲目?人家对手换人,或者调整战术,早就抓住了你的软肋。结果,第一局扩大差距,后面就很难再逆转。
还有个细节特别扎心。比赛到中后段,双方其实都能看出中国队的状态明显快不如对手了。教练却还是在场边不停喊:调整角度,稳住节奏。你说,你到底懂不懂比赛,或者说懂不懂队员的心情?几乎可以肯定,有的队员心理也比比划划,对方在换人调整战术时,你倒是还在死抱着那一套妥帖不变。
有人会说:“怕换了会乱,稳住最重要。”我倒觉得,是“怕担当”的心态吧。教练那种固守阵容的方式,真让人怀疑:你到底懂不懂比赛的节奏?难怪球迷们都开始调侃:真没有真正懂球的教练,都是看结果的。你看国家队的那些热身赛、朋友们的私下评论都在说:一个能改错的教练,才是真正的高手。中国女排现在的这个局面,能输到现在这个份儿上,怪不得有人都在骂了。
你说,比赛这么打下去,还能指望“天时地利人和”吗?看似拼的是队员的运动天赋,实际上更多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机械装置,缺少灵活应变的判断力。教练没有真正懂比赛的中心思想,怎么能带出真正的战斗力?这个问题,我赌,绝大多数懂排的人都心知肚明。问题就是没人愿意承认,没人愿意去主动改。
去年之前,央视很多专家也说,比赛不只看实力,更看教练的应变能力。结果呢?我们都知道结果。就像那次世锦赛,明明有机会翻盘,却因为教练的用人和策略严重滞后,最终输得一败涂地。你说,难道他们就这么想不开,还是纯粹心里默念:输就是正常的?还是说,真是“靠谱”的人太少,敢在压力下提出不同意见?
再抛个问题出来:中国女排就真就没有一个懂球的教练吗?我看未必。是市场吧?或者说,官场的套路把真正厉害的人都压制了,留下的都是合拍的“官员教练”。比赛场上,真正懂的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少得多。更别说,把比赛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的人。
我昨天看到原本还挺期待的朋友突然发朋友圈,感叹这就像“换人都比不上教练的脑子”。我当时就笑了。这种“换人还不如不换”的操作,怎么说?不是不知道该换,而是“换不换,结果都一样”。就这样还硬撑,真是在等着自己把脸撕了扔在地上,被人看笑话。
我其实挺想知道:如果换人早一点,局面会不会松动点?结果呢,猜都不用猜。肯定比现在好多了。一场比赛,教练一边狂喊战术口诀,一边还在“耐心等待”,真是让人透不过气。那“耐心”,就像是给自己挖的坑。你说,这还叫专业队,还是家长式指导的“息事宁人”?
讲真,这次输掉比赛,老实说除了比赛本身的技术外,更像是有人把“带队的责任”藏在了柜子底层。谁都知道,真正担责任的是教练。可他自己还在那儿自以为“坚持”,真挺让人觉得心凉的。好不容易看到年轻队员拼到结果一个不留神,输的就是“人心不足”。
反正我就纳闷: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会有人为这种“硬撑”的操作买单吗?那些被教练习惯性偏爱的人,能挑出点毛病不?教练不懂比赛,我倒觉得更像没人敢“点名”批评,怕得罪人怂成一团。看着表面光鲜的“将军”,实际上队伍一崩再崩,有多少人在默默忍气吞声。
真希望下一次、下一场,别再弄得像“走钢丝”那样悬着个魂。你说,还是不是用钱买的训练和队伍?还是得靠一种“懂球”的智慧在指挥战局。否则,永远还是个“看着比分追”的强弩之末。带着这份愤怒,我就想问:你们还想靠“固守”撑到什么时候,再被人笑说:“真是中国女排的传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