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投最近的董事会调整,像一场精彩的职场大戏,绝不只是简单的“换人”那么直白,这背后是城市经济脉络的重新编织,也是国资委对这家巨无霸企业的战略部署变局。
先说背景,这家城投集团坐拥4300亿元资产,员工超过2万名,业务覆盖从城市更新到新能源开发,从交通建设到金融控股,简直是青岛经济的定海神针,想想手握青岛机场、青岛港、青岛农商行这些顶级资源,公司气场有多大,整个山东的经济版图,都绕不开它的存在。这次董事会换人,自然成为了一场大规模“吃瓜现场”。
聚焦此次人事剧变,我们能看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大换血”,原来的王健根、丁唯颖、郭健等悉数退出;二是“新力量崛起”,李坤兴、谢志鸿、赵鹏三人空降。虽说是青岛市国资委党委“研究决定”,但真正的逻辑,是为了推动城投更加接地气的发展,摆脱陈旧战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细看这三位新任董事的履历便能发现,他们可不是“光靠资历”,而是被放在了动态优化的“棋局”上。
李坤兴这位新董事,履历中有多年工商、统计工作经验,特别是曾在青岛市统计局副局长的位置上带过“大盘数据”。如今掌舵城投,他的角色或许更像个“数据战略家”,试图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城市投资的重要领域。而谢志鸿呢?他一直跟国资委系统打交道,从宣传工作到政策法规,再到调研规划,简直是改革的熟手,熟悉国企内部运作规则,也极有可能担起优化城投系统的重任。而赵鹏,看他一路在青岛机场、旅游公司等单位摸爬滚打就知道,这人擅长经营实体产业,能给城投那边遍布实体资产的板块注入活力。
但别以为瞬间换掉几位董事就能一夜之间让城投逆生长。关键还在于,这些业务是否真正适应市场变化,比如城投集团下属的地产投资、城市更新领域,外部面临的是房地产调控愈发严格的政策环境,内部则需不断探索新型运营模式。如果还抱着老旧的“土地买卖思维”死磕,那难免再吃几碗苦。这些新董事人选是不是“实干派”,能不能打破常规,为城投找到新方向,这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地方。
青岛城投的种种变局,也映射出许多国企的共性问题,大到几十亿、上百亿的资产总额,小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微妙博弈,都让国企身陷“保守”和“创新”的拉扯中。试图靠换掉几位董事就解决深层问题,不切实际,听到这儿,吃瓜群众或许会问那怎么办?答案或许很简单一是企业自身要逐步让渡更多决策权,给市场信号更大的反馈空间;二是国资委要敢于从宏观战略上赋予这些国企更强的发展责任,而不仅仅是做一颗“安全牌”。
大戏尚未落幕,但留给青岛城投的时间并不充裕。一家企业的真正成长,何止是人事改弦更张这么简单?规划未来,抓紧今天,这叫战略;原地踏步,盯着原有资源苛扣不放,这叫懒惰。那么,问题来了,各位吃瓜群众,青岛城投真的能翻出一本新剧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