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十月的上海往常让人充满期待,那这种期待多半与空气中一缕若有若无的桂花香密不可分。可今年却有些反常,不少人直到月底才在朋友圈欢呼“等啊等,今年的桂花,终于香了!”有人调侃,申城的秋天仿佛等错了车,才姗姗来迟。
站在小区门口,或者在公园里散步,空气里终于又飘起那种熟悉又治愈的花香。有人会问,桂花到底关我们什么事?这一小簇雪白鹅黄的花,影响着不少人的节奏和情绪。比如做一罐桂花糖,泡一杯桂花茶,今年要往后拖近一个月才开始。那些觉得生活需要仪式感的人,似乎也要为秋天多按几次“刷新”。
这场迟到的花事背后,是气温“滞留”的小插曲。在上海植物园内,一条主干道今年成了“寻桂热区”。对一群常年追花的“老法师”来说,今年的镜头和等待显得格外考验耐心。上海植物园园艺人员透露,今年是有记录以来桂花开放最晚的一年,主要原因是前期高温持续,让花苞“迟迟不醒”。原本9月底该盛开的银桂,一直憋到10月22日才罢休,有如被闹钟耽搁的小学生,飞奔赶考场。
有人关心桂花是否“错过了最佳观赏”。好消息是,虽然开得晚,但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基本都能闻到桂花香。只是今年金桂的盛花期碰上银桂逐渐谢幕,赏香时香味层次未必如往年浓厚。温度稳定在20℃左右,倒是让花期整体还能撑得住。从松江醉白池到嘉定沥江生态园,200多棵桂花陆续盛放。不少市民专程跑去“打卡”,就为嗅一嗅这份姗姗来迟的季节提示。
高温影响的,远不只是花期。对于生活在市区的每个人来说,桂花开放其实是某种“气温暂停键”。当满城香气归来,往往也意味着晾衣服不再难干、凉席可以彻底收起来、夜晚终于不必再吹风扇。更不用说,桂花飘香的一周,天猫、京东上的桂花相关产品下单量普遍上涨,小店临时开起“桂花麻薯”窗口。对于餐饮业小老板,这就是季节带来的“小红利”。
有人调皮地这座城市十月的三重滋味前调是一鼻子桂花,中调是各家饭桌的蟹醋味,后调则是银杏树下不可描述的“秋天气味”。而今年的前调缺席太久,竟让人有点惦念。朋友圈里,更有人调侃“以前总嫌秋天太短,今年才发现没了桂花,申城像是错过了秋天的入场券。”
气候变化让花期难以预测,但也让人发现等待的意义。这个秋天,难得因为一缕桂花香,成了市民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下一场雨、下一轮风,或许又会送来不一样的意外惊喜。怎么抓住这份当下?带家人去公园嗅嗅花香、用手机定格下城市的芳香瞬间,或者学着做一道桂花糕,让迟到的桂花在味蕾绽放,都不失为一种正经的生活答案。
花有迟早,香气总会来。对于抓紧眼前的人来说,哪怕花期不如预期,也可以把“本地生活小确幸”刻进秋天的回忆里。最难得的季节气息,常常只是等待中的一点甜。
对于今年迟到的桂花香,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或者本地的体验故事?评论区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