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次突击行动,把美团、饿了么、京东和抖音推上了风口浪尖。执法人员带着执法记录仪直接进驻企业,数日驻场调查,聚焦的不是价格战,也不是数据垄断,而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事——你点的那顿外卖,到底安不安全?
导火索听起来很小:有人订了某品牌蛋糕,收到的却是另一家作坊的货。但监管的深意远不止于此。这次调查罕见地将抖音“小时达”纳入其中,而它并非传统外卖平台。这说明,监管的视线早已越过“吃饭”这件事,投向了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战场——即时零售。
这个赛道正在爆炸式增长。2023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已达65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从药品到鲜花,从数码产品到生鲜牛排,只要你想,半小时内就能送到手上。美团闪购日订单超1.2亿单,淘宝闪购依托5亿日活用户快速追赶,京东秒送在高端商超领域增速惊人,而抖音则用直播带货的方式,把车厘子、榴莲这些高客单价商品也塞进了“小时达”的篮子。
速度与便利的背后,是监管的追赶。过去几年,平台忙着抢市场、拉用户、建仓配,但食品安全的篱笆却始终没跟上脚步。前置仓里冷藏柜温度不达标,骑手箱里生熟混放,页面上写着“品牌直供”的蛋糕,实际出自无名小作坊——这些都不是孤例。更隐蔽的是“白牌”商品泛滥,一些仓店为了高毛利,大量引入无品牌、无溯源的食品,消费者根本无从判断品质。
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幽灵厨房”和“一照多店”的灰色操作。一个营业执照,挂靠在多个平台,开十几家网店,没有实体门面,后厨卫生全靠自觉。消费者看不见,平台难核实,监管更难追踪。过去,平台往往以“形式审核”为由推责,上传一张执照图片就算完成任务。但现在,这种宽松的日子到头了。
就在调查启动前几天,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堪称即时零售领域的“紧箍咒”。它明确要求:平台必须对商家进行实地审查,必须与政府数据库实时核验资质,必须做到“一证一店”;必须设立专职食品安全官,实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硬性管理流程;配送必须使用无法复原的食安封签,易腐食品配送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
这些要求,每一项都在击中行业痛点。过去,平台可以自称“技术公司”“流量平台”,把食品安全责任推给商家。但现在,监管的逻辑变了——你是撮合交易的平台,就得承担起“守门人”的责任。你赚了佣金,就不能在出事时说“与我无关”。
这场调查,表面看是执法行动,实则是行业转型的信号灯。它提醒所有玩家:即时零售的上半场,靠的是资本、流量和速度;但下半场,拼的将是合规、责任与信任。消费者愿意为“快”买单,但绝不会为“不安全”埋单。
当便利成为常态,安全就该是底线。这次被上门调查,或许会让一些企业感到不适,但从长远看,这是一次必要的“体检”。只有把食品安全的链条真正闭环,这个万亿市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毕竟,再快的配送,也快不过一次食物中毒带来的信任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