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怀义:坚持生态立市筑牢绿色屏障
产品展示
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怀义:坚持生态立市筑牢绿色屏障
发布日期:2025-11-20 07:01    点击次数:92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平凉市坚持“生态立市”首位战略,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全力以赴夯基础、抓治理,强监管、促发展,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迈出坚实步伐,美丽平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抓源头防控,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一是强化空间管控。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划定31个优先保护单元、22个重点管控单元、6个一般管控单元。编制出台《平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规划》等规划方案,形成“1+1+5”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二是强化依法治理。在全省率先出台《扬尘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覆盖重点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初步确立。三是强化环境准入。充分发挥项目环评源头预防和排污许可核心管理制度优势,规范完成环评审批679件、备案2954件,全市343个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出台并落实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措施20条,环评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1/4。

抓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突出精准施策保蓝天。持续开展机动车、燃煤、工业企业、扬尘、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坚行动”,全市累计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8个,居民清洁能源改造6873户,淘汰治理燃煤锅炉178台共538.2蒸吨,报废机动车近5.4万辆。二是突出系统整治护碧水。建立入河排污口主体、问题和审批“三张清单”,溯源排查入河排口2160个,审批保留697个,整治完成率99.8%。严格落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措施,全市83处水源地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水质达标率100%。三是突出城乡一体守净土。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制度,完成72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累计完成487个行政村环境整治、46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设施正常运行率超85%。

抓过程严管,生态安全屏障全面筑牢。一是实施全要素监测预警。全市建成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5个,布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点位153个、微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43个。累计投入2615.6万元,购置监测设备336台(套),7县(市、区)监测站全部获得检验检测资质。二是规范全过程环境监管。建成危废收集处置单位8家、医废处置单位3家,实行全程信息化监管。制定政府、园区、企业、水源地四级环境应急预案和7条主要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建成应急物资储备库42个,开展应急演练16次。三是实施全链条执法保障。全年、全员、全过程开展执法练兵,连续3年荣获全省执法比武集体一等奖。推行“1+3”执法监管和“一案双查”新模式,落实“审慎包容”“两轻一免”要求,依法查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启动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64起。

抓示范引领,绿色发展根基有效夯实。一是发挥项目支撑作用。2021年以来,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30.66亿元,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6.24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项目246个,累计减排氮氧化物2881吨、挥发性有机物295吨、化学需氧量4080吨、氨氮219吨。二是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持续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崇信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泾川县获省级示范县命名,崇信、庄浪、静宁获省级“两山”基地命名。三是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制定印发《平凉市生态环保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0)》,累计投资144.46亿元实施279个生态环保产业链项目;推进83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资金44.77亿元,实现产值129.17亿元。

作者系甘肃省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