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造反派,著名。“全国首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发起人聂元梓仍然活着((本文2001年作——编者注)聂元梓,今年已迈入八十岁高龄。人们仍记得,在1966年那场波澜壮阔的“文革”爆发之初,她那场震撼北大学界与北京市委工作的冲击之举。那幅组头头的大字报,至今仍历历在目。该报获得了毛泽东的亲自赞同,当时成为了人人争相传颂的焦点新闻。
在两年后的1968年7月27日,毛泽东同志宣布,将派遣工人宣传队和军队宣传队进入北京地区的高等学府。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这“五大领袖”随即同台而退,丧失了领导各自高校“文革”运动的权限。
聂元梓早年经历
聂元梓生于河南滑县,我家世代行医,兼营地主之业。我的父亲,一位既同情辛亥革命,又后继支持共产党革命的知识分子。他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与聂元梓的兄长有着深厚的渊源。聂真确实如此。聂真先生早年曾在北京中法大学深造,他不仅是滑县共产党的先驱者,更是滑县党组织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聂真先生于1907年出生,如今已年届九十四高龄。(2001年)思维清晰,记忆力依然健旺,退休前身为正部级领导。
聂家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其中四男三女。出生于1921年的聂元梓,排行最小,自幼便深受父母及兄姐们的宠爱。聂元梓的四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中,除次兄为未加入共产党的医学专家外,其余均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便加入了共产党,投身于地下革命工作。当时,大哥曾参与领导滑县共产党县委的创建,在父母的全力支持和物资援助下,他曾在家中长期办公。随着抗战的爆发,聂家成为了过往八路军战士的温馨家园,不仅提供住宿、餐饮和医疗服务,还给予了经费上的支持。家乡沦陷后,聂元梓的母亲不幸被捕,她在狱中展现出了坚韧不屈的精神。不久后,聂家父母一同前往抗日根据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在耳闻目睹的熏陶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仅完成两年初中教育的少年聂元梓,毅然随姐姐与姐夫一同前往山西太原,投身于共产党人的行列。薄一波聂元梓实际负责主持了牺牲救国同盟会所创办的学兵队,并接受了严格的军训。同年八月,她正式踏入了工作岗位。那时的她年仅十六岁,参与的首次任务便是党的地下情报工作,而她的领导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革命家。王世英和刘贯一。
王世英彼时,王世英身为北方局情报部长,正值迫切需求编纂一份秘密情报刊物之际,以便向中共的最高领导层及时输送战时情报。他精心挑选刘贯一担任该刊物的主编,并指派聂家姐妹协助刘贯一的工作。三人共同居住于一个小院,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之家”。刘贯一乔装成“姐夫”,与聂元梓的姐姐一同外出搜集情报。聂元梓则留守家中,负责看管摊位,并将预先编排好的文稿刻制在钢板上,书写蜡纸,进行印刷。这份油印情报小册子的发行量极为有限,总共仅印制了5份,专供中共中央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德怀)等五位领导人参阅。
聂元梓1953年,聂元梓已被评定为12级干部,跻身党的中高级干部行列。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她的家庭生活遭遇了波折。她的伴侣因生活作风问题犯了错误,彼时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一变故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情绪打击。最终,他们不得不办理了离婚手续。为了改变现状,聂元梓决定寻求新的生活环境,她决定前往北京工作。
1959年,她精心安排,将孩子们分散至北京的父母之家以及天津的姐姐家中。此后,她的大哥——聂真向北大校长陆平聂元梓1960年6月调任。北大经院副主任。
文革初,红极一时。
1966年6月1日,毛泽东首肯了由北京大学聂元梓主导撰写的那份针对校党委及北京市委的大字报,从而将聂元梓塑造成了毛泽东亲自扶持并树立的,象征着“对反动势力造反,理应得到支持”的标志性人物。一面造反的旗帜自那天起,聂元梓在“文革”启动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已尘埃落定。
发布这张巨型海报之后,聂元梓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惊喜。她于海报末尾所增补的那段简短文字,以及“捍卫毛泽东思想”等三句口号,无不流露出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1966年8月之初,中共中央举办了八届十一中全会,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推动“文化大革命”的进程。聂元梓荣获殊荣,她与北大教员。张恩慈、杨克明共同出席此次会议之际,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他们。正是在这次会面中,毛泽东主席指示他们返回校园,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
“全国首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其文采斐然,堪称一绝!”对所支持的首次造反大字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此同时,毛泽东本人的大字报亦对负责中央常委工作的领导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刘少奇工作组被派遣至各高校进行巡视,在这五十余日间,其行为被视为“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试图将无产阶级气势磅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压下去”的“错误路线”。
如此一来,随着工作组影响力的削弱,在北大校园度过了一段空白的时光之后,八届十一中全会刚刚落幕,当时的“中央文革”负责高校运动的副组长便迅速行动起来。王任重指导,聂元梓正式组建“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校文革”)筹备机构。9月11日,经过一番选举,她光荣地担任了“校文革”的主任一职。
1968年,命运突变。
1967年夏末,聂元梓“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遭到某些人的蓄意破坏”,这里的“某些人”指的是“中央文革”内部的成员。谢富治。
“你应该听从毛主席的教导!毛主席并未指示你退位,你又怎可擅自离场呢?”
即便如此,聂元梓在8月份,于周总理莅临的“中央文革碰头会”上,毅然提出了她的辞呈,并进一步建议解散北京大学“校文革”。江青率先起身表达异议。她言辞犀利:“先前你对‘校文革’全力维护,如今他人一旦发起攻势,你却要求解散‘校文革’,既然你已经置身事外,这便不可行!”
聂元梓延安时识江青然而,两人之间并不熟悉。在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于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聂元梓。不久后,江青邀请聂元梓至其住所共进晚餐。那晚,江青真诚地向聂元梓敞开心扉,透露了关于刘少奇夫妇的负面言论,以及外界鲜为人知的她所推动的京剧改革事宜。彭真在江青的精心策划下,如何对聂元梓进行“考验”成为了关键。她的意图显而易见,便是通过心灵的交流,将聂元梓吸纳为自己的心腹和得力助手。江青特意交代聂元梓,今后若有任何事宜,可直接拨打电话与她联系。
那么,聂元梓究竟是如何行动的呢?她建立了“校园文革”组织,遇到事情便依照组织流程,直接向当时负责高校“文革”工作的“文革小组”另一位副组长进行汇报。王任重这标志着她与江青关系的破裂。随后,江青成功地将王任重拉下马。1966年11月中旬,她指派人员将聂元梓带到“中央文革”记者站,实施了变相的软禁,持续了数日。同时,她要求聂元梓交出在成立“校文革”期间所涉及的相关材料。王任重有关的材料。
在1967年,聂元梓虽提出辞职申请,却未得到批准。次年,即1968年,她所领导的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小组依然秉持着“消除隐患”的原则,对康生和谢富治等人展开反击。聂元梓及其团队,继续坚定地走在这一斗争的前列。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高层人士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他们很快便失去了人身自由。经过审查、批斗、禁闭和劳改,长达五年的折磨之后,1973年3月,聂元梓被冠以“五・一六”反革命分子的罪名,不仅被开除党籍,还受到监督劳动的处罚。“四人帮”掌权期间,聂元梓被监管长达八年之久。
以反革命罪被判17年。
1976年10月,“四人帮”覆灭。
1977年2月14日,北京大学党委传达了北京市委负责人的指示精神。其中特别强调了几项“不可逆转”的原则:“文化大革命”的运动不可逆转,对于过去的十七年亦不可翻案。1949-1966所谓的“两个估计”无法进行翻译,而最后的“不能翻”特指“聂(元梓)案”不可译。
1978年初,北大党委已更替。聂元梓致尊敬的新任党委书记:在此,我诚挚地向您表达我的意愿,我愿意深刻反省自身过往的错误,并恳请党组织重新审视我的问题,以期纠正“四人帮”时代对我所采取的错误处置。
1978年4月8日,北京大学党委向北京市委提交了《关于聂元梓审查及处理意见的报告》,明确指出“聂元梓应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并从党内予以除名,同时建议依法予以惩处”。此举标志着聂元梓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同年4月19日,她遭到逮捕,并在看守所内度过了长达5年的囚禁生涯。
被告人聂元梓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并剥夺其政治权利四年。”
聂元梓对判决结果感到不满,遂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法院在接到上诉后,要求看守所转达指示聂元梓准备上诉所需的补充材料。待她的上诉补充材料完成后,高级法院委托中级法院送达了《终审裁定书》,内容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1983年7月27日,聂元梓被押送至北京市远郊的一所监狱服刑。在将她移交监狱负责人的过程中,看守简洁地向对方介绍道:“这位女犯人,在各项表现上尚属良好,只是拒不认罪。”
甫入囹圄,聂元梓便向监狱长表示:“此案非尔等所裁,尔等仅是执行者。即便是一间旅舍,亦有其自身的规矩。身为资深干部与资深共产党员,我置身于同袍之狱中,请诸君放心,我自会严格遵守狱中纪律与规定,服从管理。至于我的案件,如有适当机会,我将向你们陈述,此乃冤屈,我非反革命之徒……”
聂元梓为什么不认罪呢?1986年,她写的一份申诉书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
“我所犯之错误,源于对毛主席指示及党中央路线的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然而,我未曾参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策划的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阴谋。审判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案业已明确,其阴谋活动与我毫无瓜葛。我与他们之间并无派系联系,且未曾实施过打、砸、抢等违法行为。我未曾触犯刑律,因此按照《刑法》的规定,不应对我进行处罚。”
“在‘文革’初期,我确实犯下了错误。对此,我将向党持续进行深刻检讨,并下决心彻底改正。然而,我的问题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解决,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吸取教训,实现既教育犯错者,又启迪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目标。”
“我深信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所指引的领导方向是无比正确的,同时也坚信我的困境终将得到妥善解决。恳请党中央能够尽快作出公正的处理,以免让我的同仁及其家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继续背负这莫须有的冤屈。”
1984年,聂元梓身患多种疾病,且病情加剧,年底之际,她被安排返回北京接受“保外就医”。至1986年11月,监狱方面通知聂元梓,她获得了“假释”的许可。次年,即1987年,她荣获了一张选民证。
聂元梓坚信自己蒙受不公之判,出狱后身体状况略有改善,她便着手撰写上诉状,并四处探访,力求弄清案件判决的真相。同时,她的子女也持续向法院询问案件的进展。
“文革”致巨灾。聂元梓是造反的象征。作为积极贯彻极“左”错误路线的标志,“犯上作乱”的象征,此类行为绝不能再容忍其破坏社会稳定,扰乱国家秩序与政权。这是基于历史经验得出的教训。对那些进行造反的人实施惩戒,实属必然。
聂元梓晚年隐居,著回忆录。
晚景凄凉,不言而喻
数载之前,在与聂元梓结识之前,我已先一步结识了那位曾任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的尊贵人士。聂真同志,一聊才知他小妹是...聂元梓聂真向我透露,他的妹妹已经服刑完毕,并改头换面,以他人所取的化名投身商海。鉴于我对“文革”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便决定前往拜访聂元梓。
聂元梓的住址末尾带有一个“宫”字,我主观臆测,心想她或许因经商而致富,定是居于“宫”字号的高档宾馆,从事着大额生意。然而,当我们见面时,我大感意外,原来这所谓的“宫”不过是她暂居于亲戚单位宿舍楼的一个名称。她的住所仅有两间狭小的房间,房屋显得颇为陈旧。聂元梓解释说,她之所以涉足商界,不过是想找些事情做做,但数年过去,她并未赚到任何钱,反而公共汽车费和电话费的花销颇多。她透露,自从出狱以来,她既无生活费用,又无医疗开支,更无安身之所。这些年来,她全赖亲友的帮助,才能维持一种极其简朴的生活。
聂元梓似乎对此漫不经心。她透露,出狱后她险些丧命,不愿就此离世,又无力负担昂贵的药品,只得依靠自身的锻炼,强健筋骨,最终从病榻上挣扎起身。“文革”风潮席卷近三十年,她头顶“反革命”的罪名,遭受监管、劳改,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身陷囹圄,那些最为艰难的日子,她终究熬了过来。
在这十数年间,聂元梓的生活一直处于漂泊不定、就医经济拮据的困境之中,过得颇为动荡。自1999年起,得益于政府的补贴,她的生活得以相对稳定,医疗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然而,住房问题依旧悬而未决,暂时未能得到解决。
如今的聂元梓,身形略显丰腴,身患心脏病、腰椎严重错位等多种疾病。其中,腰椎错位之症,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江西鲤鱼洲挖河泥时不慎跌倒,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及时得到治疗,导致第五腰椎骨错位超过二分之一,时常疼痛难耐。若不及时治疗,存在瘫痪的风险。然而,鉴于她患有心脏病,手术风险较高。她常在上午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医院打针、取药,她认为这反而有助于锻炼身体,心态总体保持平和。她的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安于简朴的生活方式。日常饮食以馒头、稀粥、青菜、豆腐为主,全由她亲自采购和烹饪。若有客人来访,她会准备一些炒鸡蛋、肉丸子、粉丝汤,呈现出浓郁的河南乡土风味。
聂元梓已不再提及她个人“案件”的平反与纠正。她只说:“且信史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