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主动拍摄中国纪录片,各国媒体陆续承认,外媒集体态度转变
几年前外交部发言人的推文被印度网友举报删帖的闹剧还没忘吧,那时候西方媒体但凡提到中国,不是扣帽子就是阴间滤镜上阵。现在画风一百八十度掉头,就连BBC这种“反华急先锋”,也跑出来整起了夸奖中国的纪录片。
以前在他们镜头下,中国街道总有点灰蒙蒙、冷清清的感觉,再配些断章取义的小插曲,说白了就靠渲染气氛吓唬观众。可这两年真不一样,大家像约好似的,一个个开始抢着表扬中国发展。BBC最新那部《中国制造2025》,明晃晃把“中国成就”挂嘴边,当初黑新疆棉也是它,现在转身开吹,这速度比川剧演员都快。
《经济学人》最近写了一篇《中国如何变得更酷》的文章,津津乐道地分析国际形象变化;彭博社酸溜溜地说中国电动汽车和太阳能领域让美国眼红,但话里话外都得承认本土产业链确实完整。路透社干脆直接报道珠海航展,大谈军工水平进步,一边还带点“中国威胁论”的调味料。这回连自诩世界第三的印度媒体,都不得不服气,中印之间军事差距摆那儿呢——不是一句嘴硬能糊弄过去。
要说动力,除了实力撑腰,更离不开技术层面的突破。今年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回来,全世界第一例,即使再想装看不到,也得乖乖报导一遍。不仅如此,新能源车在国外卖得越来越火,有关税壁垒挡着照样走量,一群国内新能源博主开车环游全球,“活体广告”效果拉满,到哪都有老外围观试驾。有的人对国产新能源车科技直呼厉害,还有人当场问怎么才能买到自己手里。
手机圈同理,看热闹的不少唱衰华为三折叠机,说三星早出过概念机。但谁也不能否认,现在市场上真正实现量产和体验升级的,还真就是华为在领跑。在联合国搞会的时候,把普通折叠屏拿给工作人员玩,都能引来一波小轰动,这种用产品征服人的力量,比什么宣传管用多了。
技术底子够硬,是基础。截至今年9月,全国5G基站数量已经超过400万座,用户接近20亿,这规模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家,高科技出口份额从0.6%一路飙到24%,手机芯片还是工业仪器,“中国制造”的标签越来越常见。“墨子号”卫星已经可以千公里级别做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原型机也搞定,让那些天天琢磨怎么抹黑的人词穷了不少次。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琢磨:这些大牌外媒突然变脸,也跟“金主断粮”脱不了关系。一句话,没有钱砸舆论场,以前那些造谣生事的平台立马收敛不少。当年拜登刚入主白宫时,美国政府专门拨款支持各种“舆论战”,结果到了2025年特朗普重新掌权,第一个动作就是停掉相关经费。没补贴,这帮平台还能疯多久?
最典型的一幕发生在推特。我外交部账号发广西阳朔的视频,被莫名其妙删帖,只因一个印度网友先盗视频冒充自己的,然后反手举报我们官方内容侵权。这操作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可悲的是审核根本不过脑,全凭后台资金风向办事。当利益翻盘后,你看这些曾经高喊新闻自由的平台表现,比谁都现实。《BBC》甚至还赶紧补上一条夸赞新疆美景的视频,好像深怕错过新金主一样。当初抹黑最狠,如今跪舔最快,这世上的双标简直不用掩饰了。
说到底,这股官民合力的新叙事才是真正推动变化的大背景。从以前被定义、任由别人乱讲,到现在敢于主动亮相、分享真实生活,无数普通人成为新的传播者。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一直追到今天国产新能源走天下,每一步都是咬牙拼出来换来的,不是谁随口拍拍脑袋就行。如果非要问有什么秘诀?除了政策扶持,就是千万科研人员苦熬夜打怪积攒下来的底蕴——没有哪个国家靠短期包装能做到这样持续输出创新成果。
而且新时代企业完全继承下来这种“不信邪、不服输”的劲头。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一台自主品牌智能手机,一个旅行博主背包客,在海外刷存在感,其实都是活生生的软实力扩散。他们晒图发视频,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什么叫真实又可爱的中国。这种草根式分享,比任何花哨宣传更有分量、更容易破圈传递温度感,人情味直接拉满,不需刻意修辞,自然赢来认可与关注度暴涨。
当然,对于西方媒体忽然拐弯唱赞歌这一套,也没人傻乎乎全信。一朝骂你十年,再来猛捧你几句,多半是另有所图。“捧杀”和泼脏水其实只隔了一张纸,该警惕还是要警惕。不过越是在复杂环境下,更显出自家道路稳扎稳打的重要性,不求虚名、不盲目迎合,对自身制度文化抱有底气才是真的强悍。不管别人嘴巴多甜,我们依旧按自己的节奏推进发展规划,该投入哪里投哪里,“十五五”里面重点写明国际协作优先,但核心始终抓住自主创新,这是骨子里的战略耐心,也是支撑长期崛起不可或缺的一环。
与此同时,新时期外交思路更加主动开放,比如发布全球AI治理计划、“AI+”合作倡议等动作频繁亮相舞台,中国愿意一起制定规则,而不是单纯接受安排。这份姿态直接刷新很多国家对中方角色的新认识,从参与者逐渐成为体系构建者,在许多关键节点提出方案,引领方向,本质上提升了整体的话语权含金量与影响范围——科技进步不仅仅属于某个国家,也是所有社会共同受益的大势所趋,与其争吵谁领先倒退多少步,还不如携手迈向共赢格局实际些。所以现在看到那么多人关注这个现象,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小高潮,而是一轮深层次结构调整后的必然反馈罢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