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1954年,周恩来初登国际政治舞台,李克农为他起草的简历轰动世界
意昂体育介绍
1954年,周恩来初登国际政治舞台,李克农为他起草的简历轰动世界
发布日期:2025-10-26 08:12    点击次数:100

1954年,周恩来初登国际政治舞台,李克农为他起草的简历轰动世界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列主义者、新中国的缔造者、人民心中的好总理周总理在北京逝世。

周总理的逝世,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哀,这一刻,山河失色,百姓失声。

而对全世界人民来说,周总理的逝世同样是令世界人民悲伤的事情,联合国为此降半旗哀悼,这也是联合国成立31年首次降半旗。

而周总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还要从著名的日内瓦会议说起,这场会议也是周总理初登国际政治舞台。

当时李克农还为他起草了简历,在当时轰动了世界。

那么,李克农的简历说了什么?而周总理在这场会议上,是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使“外交成为艺术”的呢?

筹办日内瓦会议

时间来到1953年12月31日,彼时周总理接见了印度代表,旨在解决中国西藏与印度的周边问题。

在这场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这项原则。

不过当时这场见面会属于中印两国之间的会议,虽有其他国家的记者,可毕竟没有政要参加。

尽管如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轰动,一些对政治敏感的记者甚至写道:这些原则会影响世界。

这是周总理第一次在外交上有了自己的新的主张,而当时新中国遭遇西方国家,尤其是来自美帝国主义的封锁。

因此,从外交上打开新局势成为必然,而眼下最好的时机,就是由苏联倡议举行的日内瓦会议。

日内瓦会议诞生,则还是因为当时存在的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自1950年开始,朝鲜战争就爆发,这场战争历时两年多,到1953年7月中、美、朝、韩四方代表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而停战后,最迫切的问题自然就是朝鲜重建以及他国军队的撤军。

根据要求,人民志愿军陆续从朝鲜撤离,可美方却仍然驻扎在朝鲜半岛,大有毁约的意思。

这让中朝两方愤怒,也让苏联感到危机。

再加上此时印度支那也发生抗法战争,一时之间亚洲地区的时局动荡,缺乏稳定。

于是,苏联借柏林会议,提出在1954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会议的重心就是商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同时,苏联还提出要苏、美、英、法、中五国同时参与会议,除了这五大国,与相关问题相关的国家也要派代表参加会议。

如此,才有了之后的日内瓦会议。

这是一次国际大型会议,决定着地区是否稳定,我国是否能打开西方国家的封锁,将新中国的姿态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因此,党中央对此事非常重视,而作为我党自建立以来经常负责外事的周总理,自然成为此次会议的首席人选。

周总理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后的重庆谈判也是由他负责,在与人交往上,他总有一种摄人的魄力。

除了周总理,中央还在周总理的提名下,让李克农这位“特工之王”担任副外长,作为代表团之一协助周总理工作。

李克农的协助、周总理简历起草

周总理与李克农是老搭档了,世人常听说李克农的“特工之王”身份,却很少有人知道,李克农在情报部门中的直接上司就是周总理。

而多年的协作,也让两人非常了解。

李克农接受周总理的指示,为代表团的人选提供方案,其中就包括张闻天、王稼祥等作为代表之一。

这两位是中共与国际共产主义的联系人,他们在外事上的经验也非常适合这个代表之职。

可同时,李克农也提出“身体不适,请求不参加。”

周总理同意了这份名单,可同时他也拒绝了李克农不参加会议的请求,仍然将他列为代表之一。

他找到李克农谈话,并最终取得李克农的同意。

周总理如此做,是因为只有李克农可以在诸多繁杂的事务上处理得井井有条,他的参与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此次会议是否成功。

于是,李克农也不再推辞,他开始全权负责准备工作。

他从全国各大军区、政府机关单位中选人,并最终选定工作人员132人,记者团29人。

这些人,每一位李克农都非常熟悉。

而为了让周总理能够全身心放在了解他国政要、时局以便做出决定,李克农又亲自审定随行人员,从警卫、厨师到医生,李克农都事无巨细。

选定了人员,他又开始安排培训。当时黄华是代表团发言人,李克农就安排给他做模拟记者招待会的环节,让黄华提前适应记者提问的氛围。

而这段期间,李克农还接到党中央的命令,要他前去接受一个任务。

党中央的任务,就是要李克农亲自起草周总理的中、英简历。

在毛主席等人的眼中,向全世界介绍宣传周恩来,就是在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

李克农也明白这份简历的意义,于是,他亲自起草,并与专员多次商议,最终写下:

周恩来,生于1898年,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但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这份简历,是新中国第一次对外公开领导人的信息,其中“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这个形容,也是征得毛主席同意,首次用上。

这既是对周恩来与毛泽东关系的阐述,也是向外界表明中共对周恩来的评价。

而李克农也没有想到,这份简历在周总理到达日内瓦后会引得巨大的震动。

外交亮相、简历引发轰动

1954年4月24日下午3时,中国代表团在周总理的带领下抵达日内瓦机场。

飞机外,各国记者已经等候多时,他们都在等待着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尤其是希望第一时间见到作为首席代表的周恩来。

在场有数百记者,其中以美国记者居多,他们见飞机平稳落地就蜂拥上前,前面的美国记者还因此被挤得高喊:

“别挤了!”

他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第一时间见到周总理,是因为新中国自成立几年来,鲜少在国际上亮相。

而中共就更是显得神秘,而中国新中国做的事情却一点也不少:

1949年的中英舰战,1950年-1952年的抗美援朝,1953年的中印边境冲突···

这一桩桩,让世界为之侧目,毕竟不说印度,美英两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而偏偏新中国可以与之叫板。

因此,了解到这个新中国执政党的面目,是记者们此次的最主要任务。

时间不久,代表团就在周总理的带领下走向记者群,一位记者高喊:

“谁是周恩来?”

周总理听到后,右手自然举过眉梢,面带微笑向他示意,他热情地与记者们打着招呼,与赶来迎接他的瑞士官员握手。

一位美国摄影记者想要拍下周总理的照片。于是高喊:

“周先生,走近些,朝我这里看!”

跟在后面的李克农担心有危险,于是示意周总理要小心。周总理并不在意,他礼貌地抬起头,面带微笑走向记者。

在记者们的镁光灯下,“周恩来的微笑”成为第二天世界各国的报纸头条。

这时,代表团宣传组人员把李克农写的周恩来简历发给了在场记者,记者们也由此得以首次认识这位杰出的政治家。

这封简历给记者们制造的轰动不小,毕竟在此之前,各国对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毛主席早就有所耳闻,但我党情报部门工作出色,并没有让这些国家认识到更多关于毛泽东的消息。

因此,在那时的记者们心中,毛泽东是一位神秘,有着非凡魄力的领导者,同时也是马列主义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见完记者,周总理就与张闻天、李克农等乘坐专车前往成交莱蒙湖畔的查尔索镇,他们被安排住在万花岭别墅。

一进入这里,周总理就一头扎进工作当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阅读各种报道、文献,了解各国政要,甚至关于这项政要的一些故事。

外交之事,很多时候领导人的想法也会成为国家的意志,这一点熟读马克思主义的周恩来最清楚不过。

而李克农等人也没闲着,他们在各地排查,为了防止监听,李克农甚至在别墅内的马厩设置秘密会议室。

日内瓦会议在4月26日下午3时正式拉开序幕,此次会议是程序性的会议,只有半个小时就结束。

会议后,

而27日下午的会议,则是真正剑拔弩张的开始。

周总理舌战日内瓦、李克农的协助

会议一开始,朝鲜外长就提出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3点方案,这项方案包括“举行全朝鲜自由选举、武装力量撤离朝鲜”等。

这些问题本是为创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可却遭到了美韩两方的反对,他们主张依照南韩宪法,由联合国监督全朝鲜选举,由联合国实现朝鲜的统一。

这些主张无疑想操控朝鲜统一的事情,要知道,当时美国控制着联合国,朝鲜战争更是有联合国军的介入。

这种情况如何让朝鲜放心由联合国来主持统一的事情?

周总理知道这次会议棘手,可没想到一上来气氛就如此凝重紧张,大有会谈破裂的势头。

他一直沉默不语,李克农与王稼祥等不时在他耳边说着。

此后数天的会议中,各方就朝鲜问题交流意见,而美国国务卿避重就轻,谈起了朝鲜问题的由来,并指责东方阵营对朝鲜战争的介入。

等到美国国务卿停了下来,周恩来站了起来开始发言,他以洪亮的声音阐明立场:

“这场会议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巩固和平,美国的主张,完全违反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绝不同意!”

这是中美第一次在外交上的交锋,周恩来在谈话中谈到了我国为何要参与朝鲜战争,也谈到美国支援为表侵略为里的行为。

他的话逻辑有理,让美方一时间羞愧不已,也让与会其他国家代表明白了美方的伎俩。

那段时间,周总理为了充分了解世界最新动态,清楚世界各国对此次会议的看法,他每天都要看大量的资料,俨然成为李克农等人眼中的“忙碌之星”。

一次,工作人员前来找他汇报工作,发现办公室和卧室都没人,他们找到警卫,警卫说周总理一直在里面都没出来过。

几人担心出什么事赶紧组织寻找,最终在卫生间里的椅子上发现了睡着的周总理。

此时的周总理脸上还有肥皂沫,众人一看就知道了周总理这是准备刮胡子,因为太累了直接睡了过去。

周总理的这一幕让工作人员非常感动,也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李克农也没有闲下来,作为这次代表团的“大管家”,他事无巨细安排着代表团众人的工作,甚至为了放松代表团众人的心情,还会组织娱乐活动。

当时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外交工作,因此不清楚流程,李克农就一一解答。

有一次,新闻办主任熊向辉找到他,表示自己做具体工作,但不当这个主任。

李克农与他是老战友,听到后就严肃地说:

“你这是还没上战场就退缩?”

熊向辉说:

“我是没经验,水平低。”

李克农板着脸说:

“你看着谦虚,内心是害怕,你怕那些资产阶级的记者,堂堂中国共产党,干嘛怕他们?”

之后,李克农给他解释周总理规定的“5条指示”,给熊向辉说了周总理指示的“用宣传换情报”。

熊向辉一听顿时有了一些认识,于是开口道:

“能不能再教我一些?”

没想到李克农生气地说:

“你赶了多少年情报工作?你问我,我问谁?自己去动脑筋!”

···

除了对熊向辉的指导,李克农还指示相关人员有条件、有意地透露国内情报,从而套取其他国家的情报。

他的行动,极大帮助了周总理的工作。

周总理以退为进、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从4月27到6月15,历时近两个月的时间的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完成任何协议。

这无疑是失败的,可周总理与朝鲜外长南日、苏联莫洛托夫的配合,也让美国好战的立场得以暴露,让全世界更直观见到了美国方面对地区和平的态度。

在朝鲜问题上没有成功,印度支那问题就成了接下来的主要工作。

周总理明白,印度支那问题主要就是双方态度的问题,他明白美国方面有终止谈判的计划,如果让美方得逞,则日内瓦会议彻底失败。

因此,他与苏联代表莫洛托夫商议,决定承认越南人民军有在老挝和柬埔寨作战的事情。

此举虽然会让中方在谈判中处于被动,可周总理灵活地表示现有志愿军,也将按照撤退一切外国军队的方式来办理。

此话是在暗讽美军在朝鲜上依旧屯有军队,一下子就又取得了会议的主动权。

除此之外,他还找到英国代表艾登,与他事先交流了意见,确定了双方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他对艾登说:

“中方是带着和解的精神来的,朝鲜问题没有解决违背了和解的精神,而印度支那若是还不能解决,则和解就彻底办不到了。”

他的话让艾登也意识到不能让这场会议一点效果没有,中英双方在老挝、柬埔寨问题上的利益是一致的,就是不希望这些国家有任何国家的军事基地。

正因如此,艾登才在后来的会议上支持中方的主张。

而为了促成这个事情,势必要越南做出一定“牺牲”,为此,周总理趁会议休息的几日曾飞往广西桂林,与在那里的越共领袖胡志明交流意见并取得同意。

除此之外,他又前往苏联与苏联马林科夫交流,如此,方才促使中、越、苏三方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一致。

美国虽然还想组织,可在多国支持下,《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顺利签字。

会议也取得圆满成功。

小结:

一位智者应该有怎样的光芒?

我想,大概是如周总理那般睿智、富有魄力。

有人说周总理身上有着英国的优雅,又有着中国古典的儒雅,正因如此他才能成为新中国外交上的第一人,也成为世界人民心中外交上的杰出人物。

而我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克农对于周总理的帮助也是巨大的,他不求名声,只求做一根“钉子”,正是有他与王稼祥、张闻天等的帮助,才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日内瓦会议最后选言》的签字是胜利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以周总理的形象为具体化的新中国形象进入世界人民心中。

从此,新中国不卑不亢、原则不可践踏的形象成为各国人民心中对中国最主要,也是最根深蒂固的认识。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