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陈诚为蒋介石信赖之将领。
蒋介石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便是:“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在这句话中,“中正”二字,明确指向了他自己,而“辞修”一词,则特指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陈诚。陈诚不仅是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的干女婿,更承载着两家之间深厚的家族情感。
陈诚,字辞修,于1898年踏足人世,其出生地乃浙江省青田县的高市镇。当时,家境虽非显赫一时,却是一脉相承的耕读世家。陈诚的父亲,一生以耕作为业,同时将学问的薪火传承给子女,以此作为家庭生计的坚实支柱。
1918年,陈诚在师范院校完成了学业,随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保定军官学校的庄严殿堂。在校期间,他以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成功跻身黄埔军校教官的行列。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的校长蒋介石,并逐渐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和青睐,最终成为了蒋介石深信不疑的得力助手。
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尤为青睐,此情结既源自于他自己曾在这所学府中崭露头角,亦因黄埔系所提供的广泛支持。此外,他对乡情的珍视尤为深切;再者,对于那些对国民党无比忠诚的成员,他亦有着特别的偏好。陈诚恰是这三个因素完美融合的典范。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陈诚始终忠贞不渝,低调而坚定地贯彻着蒋介石的决策。陈诚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敢于为蒋介石承担错误,正因这种非凡的品格,他赢得了蒋介石无与伦比的信任与深厚的爱戴。
02、谭延闿对其干女儿宋美龄叮嘱道,她需在青年军官中寻觅一位适宜的伴侣,以匹配他的三女谭祥。
在那严寒的1931年冬日,蒋介石与宋美龄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与此同时,他们亦以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将养女谭祥女士正式引介给了陈诚将军。
谭祥的父亲,谭延闿,在中国现代史的广阔长河中,堪称一段传奇。昔时身为清廷翰林,他三次担纲湖南督军与省长之职,同时兼任湘军总司令。在辛亥革命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他坚定地站在革命阵营,紧随孙中山先生的脚步,投身于护国运动的激流。当孙中山先生面临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谭延闿指挥湘军全力驰援,在石龙、石滩一线与叛军陈炯明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激战。
1920年,谭延闿的挚爱方榕卿在上海不幸离世。远在湖南军中的他,闻听此噩耗,悲痛不已,立誓终身不再续弦。即便在广州孙中山的大元帅府身兼内政部长与建设部长,年已不惑的谭延闿,仍旧坚守初心,未曾再娶,将全部精力倾注于辅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此时,刚刚留学美国归来的宋美龄引起了孙中山的特别关注,宋家也对她给予了全力的支持。然而,谭延闿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对亡妻的承诺使他难以向宋美龄敞开心扉。宋美龄不仅貌美如花,气质出众,且受过西方教育,年龄上比他小十七岁。若娶她为继室,实是对其才华与美貌的不公;而若拒绝这门亲事,又恐辜负孙中山的美意,甚至可能得罪宋家。
经过周密考虑,谭延闿终于觅得良策。他手捧厚礼,拜访宋府,踏入府门之际,便向宋太夫人倪桂珍行三拜九叩之礼,真诚地表达了自己愿将她尊为干亲的强烈愿望。继此,他又将宋美龄收为干妹。然而,在谈及婚姻之事时,他却选择了缄默。宋美龄深受感动,对谭延闿的敬意油然而生。
纵然谭延闿与宋美龄未能缔结良缘,他却对这位宛如亲姐妹的干女儿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疼爱与呵护。
宋美龄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果断地摒弃了“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规旧礼。她性格豁达,充满活力,尤其钟爱骑术,时常向精通马术的兄长讨教,虚心汲取知识。谭延闿不辞劳苦,耐心地引导这位既顽皮又好胜的侄女。
孙中山虽未能促成谭、宋二人的美满姻缘,但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内心却隐约泛起一丝欢喜。他向总统献策,建议关注部下们的家庭幸福。孙中山心细如发,一闻此言,便洞悉蒋介石意图借助自己的声望,促成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联姻。孙中山胸怀广阔,毫不犹豫地予以应允。在未能将宋庆龄托付给他人之后,他亲自致信岳母,恳请她代为探询宋美龄的真实心意。遗憾的是,孙中山不幸英年早逝,未能亲眼目睹蒋宋联姻的甜蜜时刻。
蒋宋两家的联姻计划虽赢得了长女宋霭龄的支持,却遭遇了其他家族成员的强烈反对。宋庆龄更是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态度,鉴于她对蒋介石与汪精卫背叛革命事业的深切愤慨,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程,以期暂时远离国内的纷争。与此同时,宋子文也对妹妹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事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为了安抚家人的忧虑,宋霭龄亲自出马,特地邀请谭延闿至宋家担任说客,以期借此消除众人的疑虑。
首先,蒋介石须彻底割舍与任何女性的婚姻联系,全心全意地与自己的女儿结为连理,并郑重立誓,对她承诺终身不渝;其次,他必须接受洗礼,正式皈依基督教。面对这些建议,蒋介石毫不犹豫地予以接受。至于宋子文,鉴于他昔日曾深受谭延闿的慷慨援助与深切关怀,当谭延闿亲自前来劝说他时,自是无须多言,他自会毫无保留地予以响应。
1927年12月1日,上海大华饭店有幸成为见证历史性婚礼盛会的地点。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庆典中,蒋介石先生与宋美龄女士手挽手,共同踏入了婚姻的神圣殿堂。促成这对佳偶美满姻缘的谭延闿先生,也亲自莅临现场,亲眼见证了这场空前绝后的联姻盛典。
1928年,谭延闿执掌南京国民政府的权柄,不久便肩负起行政院长的崇高职责。
1930年九月,谭延闿先生不幸遭受脑溢血的打击,最终与世长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郑重地将女儿的终身幸福交付给了宋美龄女士,衷心希望她在年轻军官中,为他的掌上明珠谭祥寻得一位理想的伴侣。
02,陈诚首任妻:吴莲
陈诚的人生中曾历经两次婚姻,他的初婚是依照父母之命而结成。但遗憾的是,他与吴舜莲并未能在感情上建立起深厚的纽带。1925年,正当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之时,陈诚接到了父亲病逝的电报,他急忙启程回乡处理丧事。自此,他离家已逾七年,未曾重返故土。作为妻子的吴舜莲,期盼着这次丈夫的归来能够让她怀上孩子,不论男女,都是为了未来的依托。然而,陈诚心中满是悲痛,尽管吴舜莲温柔体贴,极尽顺从,他却有意避开,甚至对妻子触及他伤痛之举表示责备,最终选择与妻子分床而眠。
起初,吴舜莲误以为丈夫陈诚因父亲之丧及身体的苦痛所引发的忧郁情绪只是暂时的,因此并未对他的冷漠态度深究。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陈诚对她的态度逐渐变得尖酸刻薄,言语间充斥着粗俗,面容亦日益阴沉,这让吴舜莲内心充满了苦涩。陈诚即将重返军旅,吴舜莲目送他急切归队的背影,心中疑云重重,怀疑他在外有了不端之行。她回想起自己多年来孤独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全心全意地侍奉公婆,却换来了如此凄凉的结局,吴舜莲心灰意冷,对余生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于是拿起那把原本插在竹篱笆上,用于剪取桑叶的大剪刀,狠心地刺向了自己的喉咙。
幸好救援及时赶到,吴舜莲幸免于难。但吴舜莲那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果断决策,却让陈诚心生沮丧,几近绝望。将吴舜莲送往医院后,他旋即返回了部队。随着他官职的逐步晋升,那个文盲且行动不便的小脚妇人,在陈诚眼中渐显渺小。尽管如此,鉴于吴舜莲在陈家辛勤付出多年,他始终未能鼓足勇气提出离婚。
04.陈诚妻,谭祥
谭延闿不幸仙逝,谭祥遂常至蒋氏夫妇的居所拜访,亲热地以“爸爸”之称谓蒋介石,并以“妈妈”之敬语称呼宋美龄。蒋氏夫妇视她如同亲生,宠爱有加。鉴于此情,他们便在众多青年将领中精心挑选,期望能为谭祥寻觅到一位恰当的干亲家,以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谭祥,昔日在上海圣玛莉亚女子学校完成学业,继后毅然投身于智仁勇女子学校,肩负起传播英语知识的重任。
当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在为干女儿谭祥寻觅良缘时,他们早已看穿了陈诚与吴舜莲夫妇的婚姻不过徒有虚名。基于这一认识,陈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心中理想的潜在人选之一。
在往昔岁月中,胡宗南与陈诚均以其出色的才华在青年将领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蒋介石夫妇的特别赏识。尽管胡宗南在年龄上比陈诚大两岁,但尚未成家立业,这使得蒋氏夫妇最初对他情有独钟。然而,在政治考量的驱使下,蒋介石夫妇最终选择了陈诚。这主要是因为胡宗南作为黄埔军校的首批学员,被誉为“天子门生”,他对蒋介石的忠诚度毋庸置疑,令蒋介石倍感安心。与此同时,陈诚与反蒋派要员严重、邓演达关系密切,蒋介石便决定借助这层姻亲关系,以此强化陈诚的忠诚。
“问一问那支部队的司令是谁?”蒋介石紧接着追问,“是十八军的。”谭祥对这支被誉为国民革命军尖兵的十八军素有所闻,听说陈诚接任军长,她轻轻颔首,并未多言。她的沉默无声胜有声,显然是对他们选择的支持与认同。
“这位青年前途无量,定能独辟蹊径,成就一番不同凡响的辉煌事业!”
遵从领袖指导。
往昔,陈诚与上海女学子陈德懿情感笃厚。为与谭祥缔结姻亲,陈诚毅然决然将陈德懿送赴美国深造,自此,两人情感之路便戛然而止。然而,陈诚与谭祥的婚姻之路依旧波折不断。陈诚早已成家立业,与青田故里的吴舜莲结为连理十余载,与原配吴舜莲离婚并非易事,而吴舜莲亦不愿轻易放手。在深思熟虑之后,陈诚选择发电报召回大舅哥吴子漪。吴子漪不仅是陈诚的师范同学,更是他多年的部下,随陈诚升迁而不断进步。陈诚任团长时,吴子漪担任团军需主任;陈诚升任师长,吴子漪则成为师军需处长;陈诚晋升军长,吴子漪也随之成为军部军需处长。吴子漪从剿共前线的南昌火速赶至南京,听闻陈诚的困境,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吴子漪早已预见,随着陈诚官位的攀升,妹妹身为无文化的家庭主妇,且无子嗣,婚姻终究难以为继。他也深知妹妹面对离婚的痛苦,每当提及离婚便情绪激动,于是果断代替妹妹作出决定,亲自起草了一份协议离婚书,并以吴舜莲的名义签署。鉴于家妹尚未熟谙文墨,因此,我愿代她执笔,所有责任我一人自当承担。
尘埃虽已归于平静,但离婚的抉择并未削减我与陈家的深厚情感。身为陈家的一员,我义无反顾地承诺,无论生死,都将毫无保留地肩负起守护家族的使命。陈诚对此信念坚定,毫不犹豫地将他故乡的房产全部过户给了吴舜莲。
尽管吴舜莲经历了婚姻破裂的巨大打击,陈氏族人对她的敬意却未曾丝毫减弱,他们依旧坚守着古老的习俗,亲昵地称呼她为“大奶奶”。
陈诚与谭祥喜结良缘,婚后感情笃定,携手育有六名子女,分别是长女幸儿、次女平儿,以及长子履安、次子履庆、三子履碚和四子履洁。家庭和睦,洋溢着幸福与美满的氛围。
谭祥性情温婉,宛如一块温润的玉石,与人交往时总是面带春风般的笑颜,态度和蔼可亲,让人倍感家的温馨。尽管陈诚曾身经百战,谭祥却毅然决然地承担起贤妻良母的重任,在家中细心料理家务,孝顺尊敬婆婆,用心培养子女。除非是必要的礼仪场合,她几乎鲜少踏出家门,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
往昔,她鲜少涉足于丈夫的公务领域,却有一回破例。那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陈诚身负恩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与湖北省主席的双重重任,他下令全省文武官员不得乘坐轿子办公。其间,有位厅长因患痔疮与脚气之苦,接令后,日复一日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步履维艰地前往办公地。厅长的妻子目睹此情此景,心中不忍,遂亲自拜访陈夫人,恳求她能向陈主席美言几句,为丈夫暂且乘坐轿子一事通融一二。陈诚闻听谭祥的请求,即刻应允了她的请求。
谭祥与陈诚携手走过了“剿共”斗争、抗日战争烽火以及内战硝烟的漫长岁月,直至抵达台湾,方才得以暂时沉浸在一段相对宁静的闲暇时光之中。
在国民党统治大陆的后期,陈诚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退居台湾后,陈诚先后任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载,在台湾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1965年3月5日,台北城沉浸在无尽的哀恸之中,消息如潮水般蔓延至街巷角落:陈诚先生不幸因肝癌逝世,享年六十八载。
05. 陈诚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首因在于他坚定秉持不贪的信念,同时在子女教育上严格自律,树立了明确的标准。因此,台湾媒体普遍将他家庭视为“权势世家”中最为重视家教的典范。
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陈诚以其恪守清廉的品格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个人品德高尚,严于律己,在子女教育上亦要求严格,教导他们勤奋好学、勤俭持家、严守纪律,因而被台湾媒体誉为“权势家族中的家教典范”。在他悉心培养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人取得了博士学位,且均毕业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这些子女在外表上仍保持着朴素的气质,且从未因父亲的地位而傲慢自大。
我选择驾驶小型车辆出行,这既是出于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也体现了国家对我个人支持的肯定。对于你们而言,还未开始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贡献,因此尚不享有这样的特殊便利。你们应当专心学习,锻炼意志力,以便将来能更有效地为祖国效力。你们是否已经领会了这个道理呢?孩子们听后均表示心领神会,从此不再对乘坐小车有所奢望。
父亲常以言传身教,耐心地教导我们,在尚未能够自立更生的年纪,务必格外珍视那些来之不易的收入。只要我们具备能力,就绝不应轻易依赖他人的援手。
陈诚先生之两位千金,陈幸与陈平,正值花季年华,年龄约在二十岁上下,均获得了美国一所知名高等学府的全额奖学金。陈幸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顺利完成硕士学位学业。她承袭家族的谦逊与低调,以至于她的同学们对她家世背景一无所知。直至1961年,陈诚先生访问美国之际,当地媒体发布了陈幸与妹妹陈平在威廉斯堡机场与父亲深情相拥的温馨画面,同学们方才恍然大悟,意识到陈幸竟出自如此显赫的家族。至于次子履庆,尽管他视力重度近视,依照规定本可免除兵役,他却选择与同学们共同作战,积极参与服役。他如此陈述他的决心:“若仅因近视便免除兵役,而其他人却对我的近视闭口不谈,反而将目光聚焦于我‘副总统之子’的身份,这实属不公。”
陈氏家族的子嗣远涉重洋,赴美追求高深学术,皆以勤工俭学之道自行筹集学费,力图达到自给自足的理想。长兄陈履安亦曾陷入资金匮乏的困境,学业一度被迫搁浅。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通过辛勤劳作积攒了必需的学费,终于得以重返校园,续写学业之路。
06、陈诚的长子陈履安,心底深处对远离政治的喧嚣怀有向往,然而天命似乎有意将他推向这一领域。
陈履安,生于1937年6月22日,江西庐山是他的诞生之地,原名“履庐”,这个名字承载着他对故土的深厚眷恋。鉴于其父陈诚在“西安事变”中侥幸逃脱,他坚定地决定将名字更改为“履安”,以表达对这份幸运与感激的深切体会。1948年10月,陈诚举家迁往台湾,同年11月,年仅11岁的陈履安也随家人乘坐飞机,从上海来到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台湾。
长子陈履安承陈诚遗愿。
1955年,陈履安在台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圆满画上了学术生涯的句点。不久,凭借其卓越的才华,他脱颖而出,成功跻身留美培训班第三期学员之列。在风华正茂的16岁,他毅然决然踏上了跨越重洋的求学之路,远赴美国深造。在麻省理工学院,他全情投入电机工程学领域,专攻电机学,同时辅修国际关系学。1960年,陈履安顺利完成学业,步入职场,加入美国哈尼维尔公司,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职。随后,在1962年,他继续攀登学术高峰,进入纽约大学数学研究所深造,专注于应用数学研究,并荣获数学硕士学位。至1968年,他再攀学术巅峰,荣获数学博士学位。此后,陈履安在纽约大学历任副教授,最终荣升为教授。
“我的生涯始于投身军旅,我在沙场上洒下了满腔热血,随后我又踏入政界,对官场的风云变幻了如指掌。正因为如此,我决定让你远赴美国深造,希望从你这一代起,陈家能够在政坛上开启新的篇章。官场固然有其光鲜的一面,但其中的黑暗与险恶,却让我心生厌倦。你似乎并不适合投身其中,还是专注于科技领域,或许能成就一番事业。”
1970年8月,陈履安先生在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先生的热烈邀请下,毅然接受了担任台北县泰山乡明志工专校长一职的重任。彼时,他年仅33岁,荣膺台湾历史上最年轻大专院校校长的称号。自此,该校迅速崛起,荣获了模范学校的崇高荣誉。
起初,他立下志向,渴望远离政治的喧嚣,却不幸被命运的巨浪推入了这一漩涡。台湾“教育部”早已对他教育与管理领域的卓越才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宋美龄的热烈推荐下,1972年,他肩负重任,被任命为“教育部”专科职业教育司(后更名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的司长。1974年,陈履安荣获艾森豪威尔奖学金,得以赴美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同年,他荣膺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现名台湾科技大学)的首任院长。不久,他又得到晋升,担任教育部次长。一次公开演讲引起了蒋经国的关注,自此,陈履安在政坛的阶梯上稳步上升。
自1976年起,陈履安先生连续当选为我国国民党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1977年12月,他重返“教育部”的行列,担纲起常务次长的重任。翌年6月,他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荣任政务次长的要职。1979年3月,他肩负起更为重要的职责,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工作会主任,并在同年12月晋升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在此期间,他积极倡导“政党外交”,并创立了“国际关系室”,与郑心雄并称“洋务派”。作为国民党新一代的政治精英,陈履安被誉为政坛的“明日之星”以及“新洋务派领袖”。他与连战、钱复、沈君山齐名,并共同享有国民党“四大公子”的美誉。
1984年五月,陈履安正式执掌“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重任,全面引领台湾科技的航行方向。在其担任职务期间,他不仅创设了“新政建设基金会”与“农业发展基金会”,还积极推进“国家长程科技发展计划”的筹备工作。同时,他还特别设立了杰出研究奖助金,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直至1986年三月,陈履安在国民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顺利当选为中常委,这使得他得以更深入地参与到党内核心决策事务之中。
1988年7月20日,彼时他身兼“行政院”政务委员要职,同时肩负“经济部”部长的重任,全面统筹台湾地区的经济大局。在履职期间,他凭借超凡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国营企业在环保与劳工问题上的重重难题,并显著提升了中小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1990年6月1日起至1993年2月1日,陈履安先生肩负起“国防部”的重任,全力以赴,致力于推动国民党军队的国家化改革。翌年1月,他再接再厉,承担起“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的委员职责。1993年2月1日,陈履安先生荣任第五任“监察院”院长。直至1995年9月23日,他才正式宣布卸下重任。
1990年春季,正当国民党高层政治局势变幻莫测之际,陈履安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非主流派阵营,公开发声力挺“内阁制”的构想,其目的在于遏制李登辉权力过度膨胀的趋势。
陈履安先生始终坚定地秉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对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深感忧虑。随着与李登辉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日益激化,双方的矛盾亦不断加剧。1996年,他毅然决然地告别国民党,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与王清峰携手并肩,共同角逐台湾首届“总统”之位。尽管竞选之路充满挑战,未能如愿以偿,但陈履安先生并未因此气馁。他在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直至2001年1月6日,方才重新踏入国民党的大门。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天,他的夫人曹倩女士也加入了国民党。陈履安先生积极倡导台湾民众积极参与政党活动,深入理解政策,从内部推动变革,以期实现“自救”与“融合”的双重愿景。
07、步入晚年的陈履安,倾注心血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教育协作以及慈善事业等领域的公益事业。他怀揣满腔热情,热切期望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这一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步入暮年的陈履安,虔诚皈依佛门,全身心投入于心灵净化的理念传播,高扬“拯救中国,拯救人心”的旗帜。他的足迹遍布宝岛台湾的每一个角落,深入民间,为百姓祈福,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善行的真谛。在处理两岸关系的过程中,陈履安聚焦于文化、教育、慈善等公益领域,怀揣着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深切期盼。他亲手创立了“台湾财团法人化育文教基金会”,并担任首任董事长。该基金会构筑了无数行善的桥梁,对海峡两岸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陈履安先生一生投身于教育的深入研究,铭记其已故父亲陈诚先生“奖掖后学,培育英才”的殷切教诲。自1971年起,他满腔热忱地倡导创办一所全寄宿制的中等学府。不久,他的倡议得到了“陈诚文教基金会”董事会的坚定支持,以及陈诚先生生前部属及众多仁人志士的慷慨资助。因此,校舍选址于台北县三峡镇横溪,并以陈诚先生的字号“辞修”命名,正式定名为“台北县私立辞修高级中学”。谭祥女士担任首届董事长,引领学校踏上了发展的征程。随后,陈履安先生的夫人曹倩女士及其二弟陈履庆先生也相继承担起这一重任。陈履安先生本人亦曾亲自担任校印,担任辞修高中的校长一职。如今,辞修中学已成为台北县内享有盛誉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高中部学生均实行寄宿制,其住宿生活以军事化管理著称,堪称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全寄宿学府。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1996年9月15日,陈履安先生踏上了归乡的旅程,回到了青田县的高市。五年后的2007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他带着长子陈宇廷,以及台北辞修高中的总务主任潘开平和其他同事,再度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寻根祭祖的旅行。当他们踏入高市小学的校园前,面对两旁热情洋溢、欢声笑语的乡亲们夹道欢迎,陈履安先生即兴发表了一席演讲。他深情地说:“无论我身处何地,对青田的眷恋,就像影子般始终如一,挥之不散。”
2009年11月,陈履安先生应中国华夏文化基金会理事长耿莹女士的热情邀请,踏上大陆土地,参加了一场隆重的两岸文化交流盛会。耿莹女士的父亲,耿飚将军,曾肩负国家重任,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及国务院副总理。国共两党在历史长河中曾历经十四年的激烈对抗,在八年的抗战岁月里,他们又携手并肩,铸就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今朝,陈诚将军与耿飚将军两位杰出将领的后裔,在充满温馨与友爱的氛围中重逢,这一幕不禁令人心生感慨。
曹倩女士,陈履安先生的贤淑伴侣,其根深植于广东中山,出身于香港那声名显赫的金融世家。她远渡重洋,赴美深造,投身于“微生物学及遗传基因”这一前沿科研领域。在那里,她与同样留学美国的陈履安先生相识相爱,喜结连理。1996年,她凭借卓越的才华与远见,成功创立了“中国女红坊”,该机构迅速赢得了海峡两岸、香港及澳门的广泛瞩目。
08.陈履安子女
陈履安先生与曹倩女士,情投意合,育有四子一女。在子女们踏上人生新征程时,陈履安先生始终秉持尊重个人意愿的宗旨。
长子陈宇廷,早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电脑电机系完成了电机计算机学士学位的学业。继此之后,他在1990年至1991年期间,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并成功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尽管尚未踏入职场,他已荣幸地赢得了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青睐。此外,他还曾在美从事医疗私募股权基金会的财务分析工作。从1992年至1995年,陈宇廷选择剃度出家,游历名山大川,潜心修行并传播藏传佛教。1996年,他重返尘世,担任陈诚文教基金会和化育文教基金会的执行长。至2005年,他重返麦肯锡,以资深顾问的身份,专注于大中华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2006年,他发起创立了“公益伙伴基金会”(NPP),旨在搭建慈善家与社会企业家的沟通桥梁。如今,他身兼数职,担任陈诚家庭基金会的总裁、新公益伙伴基金会的理事长、中国海外藏族协会的董事,以及山西鑫磊集团的执行董事。
2002年4月28日,陈宇廷与西藏籍的企业家、歌手央金拉姆,在北京共同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央金拉姆,这个名字在藏语中蕴含着“妙音天女”的美好寓意,她更是以“歌神”的美誉在乐坛声名远播。她在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及兰州大学艺术系深造,接受了高等艺术教育。此外,央金拉姆曾任职于奇正藏药集团,担任营销副总经理。如今,她肩负多重身份,担任中国海外藏族协会主席、新公益伙伴基金会的理事,以及山西鑫磊集团的董事长。
陈履安的次子,陈宇铭,荣膺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现正专注于美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工作。他的三弟,陈宇慷,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企业管理的硕士学位,并在广告及影视行业崭露头角,曾担任电影副导演的重要职务。至于陈履安的夫人,程思聆女士,则是商界翘楚程宇远先生的掌上明珠。
陈履安的第四子,陈宇全,在中学学业顺利结业之后,毅然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旅程。在那里,他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全身心投入到对藏传佛教的探究与学习中,并在出家修行之后,进一步前往印度和尼泊尔,深入研习佛法,最终正式取法号为罗卓丹杰。
陈履安的千金陈宇慧,笔名郑华,于1973年在宝岛台湾降生。她以全校第三名的卓越成绩,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继承了家族的荣耀,同样顺利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修商务管理。1995年,学业有成归国后,她选择在香港安家,目前担任香港荷兰银行董事,专注于可转换债务领域。在繁忙之余,陈宇慧对写作情有独钟。2006年,她凭借80万字的武侠巨著《多情浪子痴情侠》崭露头角,荣获国内知名文学网站“红袖添香”、MSN中国以及中华书局(香港)共同颁发的“2006年全球华文新武侠小说大赛”的最高荣誉——最佳作品奖和“最受欢迎作品奖”。她的作品以流畅的文采和金庸大师的风范著称,被誉为“女版金庸”,成为当代武侠小说界的翘楚。《多情浪子痴情侠》在香港、台湾两地出版,更名为《天观双侠》(共四册),于2007年在台湾热销12万册。2008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亦推出了《天观双侠》。2009年10月,奇幻基地出版社则出版了她的第二部武侠小说《灵剑》(共三册)。
陈宇慧的伴侣,郑先生,是她大学时代结识的学长,如今在金融领域已成为一位资深的领导者。自1997年他们喜结良缘,携手共度以来,他们共同孕育了三子一女。
在陈诚先生的子女行列中,次子名叫陈履庆,三子名叫陈履碚。至于排行第四的儿子,他的名字则是陈履洁。
陈履庆先生,乃我国著名将领陈诚将军的嗣子,于1938年于重庆降世。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并荣膺美国纽约大学颁发的物理博士学位。随后,陈履庆先生在荷兰天主教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博士后研究。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先后担任台湾大学机械系教授、中兴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副局长,以及财团法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基金会副主任等众多要职。
自1983年8月起,陈履庆先生光荣地担纲辞修高级中学第三任董事长的重任。到了1998年7月,他再度荣升,担任了台北市青田同乡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的重要职务。
2011年7月2日,陈履庆在台北平静地走完了他74年辉煌而充实的人生旅程。
靳文颖女士,台湾大学物理系的杰出校友,亦为陈履庆先生的贤内助,更荣获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于台湾大学供职,身兼物理系与地质系两系的兼职副教授。数年前,她毅然剃度出家,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佛学的深入研究。她致力于英文佛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心血。
陈履庆先生与靳文颖女士共同孕育了女儿陈宇岑。2002年,陈宇岑女士在哈佛大学成功完成了经济学博士学位。自2003年起,她便投身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经济学系,从助理教授一路晋升至教授之位。她的学术兴趣聚焦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
陈诚先生的次子,陈履碚,已在伯克利大学顺利获得了统计学与数学双博士学位。
陈诚先生的次子陈履洁,在纽约市荣获精算学博士学位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