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你以为俄乌战争是美俄的对决?看看俄乌战争为中国赢得了什么?
意昂体育介绍
你以为俄乌战争是美俄的对决?看看俄乌战争为中国赢得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5-10-10 07:54    点击次数:76

2022年2月24日凌晨5点,基辅。

第一声爆炸响起时,整栋酒店都在颤抖。CNN记者马修从床上弹起来,抓起摄像机冲到窗边。远处,火光冲天。

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刻,万里之外的北京,有人松了一口气。

三年前,中兴8万员工眼睁睁看着公司休克;华为被断供的那晚,深圳坂田总部的食堂里鸦雀无声;孟晚舟戴着脚镣出庭的照片,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那时候,四把刀架在脖子上,压得人喘不过气。所有人都在问:还能撑多久?

可谁也没想到,一场发生在乌克兰的战争,会让这一切突然转向。

01

先把时钟拨回2018年3月。

那天,华盛顿的春寒料峭。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用那支金色的签字笔,刷刷刷地签下了总统备忘录——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

消息传到北京,已经是深夜。据说当晚有很多人彻夜未眠。

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一记记重拳接踵而至,每一拳都打在要害上: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为期七年。消息传出的那个下午,中兴深圳总部的员工们站在办公楼下,有人抽着烟,有人发呆,更多的人在刷手机,试图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公司几乎一夜之间陷入休克状态,8万员工的饭碗悬在半空。

2019年5月15日,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的消息传来时,任正非正在深圳坂田总部开会。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这意味着华为将无法从美国公司购买芯片、软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那天晚上,华为的食堂里格外安静,很多人端着盘子,饭菜却没动几口。

更让人心寒的,是孟晚舟在温哥华机场被扣押的消息。2018年12月1日,这位华为CFO在转机时被加拿大警方逮捕,理由是美国的引渡请求。新闻画面上,她戴着脚镣出庭的照片,刺痛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那段日子,中国科技界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之中。「卡脖子」这个词,突然从学术讨论变成了每个人都在说的口头禅。深圳、北京、上海的科技园区里,到处都能听到工程师们在讨论:「如果美国断供,我们该怎么办?」

更要命的是那种四面楚歌的感觉。

就像是在一个越来越小的房间里,氧气越来越稀薄,墙壁一寸寸地压过来。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舆论战,四把利剑同时架在脖子上。南海仲裁案的余波未平,「印太战略」的包围圈越收越紧,西太平洋的美军航母编队频繁游弋。

2020年,新冠疫情又雪上加霜。当武汉封城的消息传遍全球,西方媒体的攻击达到了新的高度。那种被全世界孤立的感觉,让很多人想起了1960年代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场寒冬还要持续很久的时候,东欧平原上响起了炮声。

02

基辅,凌晨5点。

第一枚导弹划破天空的时候,CNN的记者马修·钱斯正在酒店房间里被爆炸声惊醒。他抓起摄像机冲到窗边,拍下了远处升起的黑烟。几个小时后,他们就转移到了地下室,开始了持续数天的直播。

布鲁塞尔,整个欧盟总部彻夜灯火通明。各国外长紧急召开视频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

纽约,华尔街的交易员们盯着暴涨的原油期货曲线,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布伦特原油价格在几个小时内从90美元飙升到100美元以上。

而在北京,中南海某间办公室里的灯,也亮了一整夜。

没人知道那晚具体讨论了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人意识到:这场棋局,要变天了。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乌克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对于中国来说,更像是高压锅上突然被顶开的阀门——那些快要让人窒息的压力,一下子就被释放出来了。

可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

03

故事得从2017年说起。

那年1月20日,当特朗普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誓就职时,华盛顿那些西装革履的政治精英们面面相觑——这个满口「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房地产商人,真的要当美国总统了。

但这个看起来大大咧咧的纽约商人,心里可有本明白账。

在特朗普眼里,世界很简单:谁威胁美国的领先地位,就打谁。而那个GDP增速年年保持6%以上、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一带一路」开始在全球铺开的东方巨人,显然已经从「战略伙伴」变成了「头号威胁」。

但特朗普不傻。他知道,要全力对付中国,就得先稳住另一个潜在麻烦——俄罗斯。

于是,在整个华盛顿都把俄罗斯当世仇的时候,特朗普却频频向普京示好。「通俄门」的调查闹得沸沸扬扬,国会听证会一场接一场,但这个纽约商人似乎完全不在乎。他的逻辑很简单: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安抚好这头北极熊,才能腾出手来对付那条东方巨龙。

而普京,当时也乐得看好戏。

2019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普京坐在主席台上,面对记者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提问,他靠在椅背上,露出那种标志性的笑容,慢悠悠地说:

「当两只老虎在山谷里打架的时候,聪明的猴子会坐在山顶上,安安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最后会怎么收场。」

台下一片笑声,但这笑声背后,是赤裸裸的现实政治:俄罗斯想当渔翁,而不是给任何一方当棋子。那时的普京,想的是联合欧洲,让俄罗斯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极。至于远东开发、中亚通道这些中国关心的项目?莫斯科的态度一直很谨慎。

特朗普的策略,那会儿看着确实挺成功。他稳住了俄罗斯这只「聪明的猴子」,然后转过身,对中国发起了海啸般的攻势。

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舆论战,一波接一波。整个2018到2020年,中国独自扛着几乎所有的压力。

04

2021年1月20日,华盛顿又迎来了新主人。

78岁的拜登宣誓就职时,很多人以为他会延续特朗普的对华强硬路线。确实,关税没撤,科技封锁还在,甚至还搞出了更精准的「小院高墙」。

但有一点变了,而且是根本性地变了。

如果说特朗普的战略是「稳住俄罗斯,全力打击中国」,那拜登的战略就是「同时打击两个敌人,而且俄罗斯优先」。

这不难理解。拜登这辈子的政治生涯,都跟对抗苏联/俄罗斯绑在一起。在他和他的民主党团队眼里,俄罗斯才是那个必须被「彻底打败」的死敌,中国只是「竞争对手」。你听他讲话就能感觉出来:提到俄罗斯,用的是「侵略者」、「独裁者」、「威胁」;提到中国,则是「竞争」、「挑战」。

于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开始在东欧布置。

2021年,拜登政府频繁接触乌克兰,公开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大批军援源源不断地运过去。每一次表态,每一批武器,都像钢针一样,精准地刺向莫斯科最敏感的神经。

乌克兰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那可是地缘命脉啊!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就等于一把尖刀抵在莫斯科心脏上。这是任何一个俄罗斯领导人都不可能接受的。

2021年12月,被逼到墙角的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北约提供法律保障,承诺不再东扩。

华盛顿的回应?几轮不痛不痒的谈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022年1月,联合国五常罕见地发表了关于防止核战争的联合声明,措辞严厉到让人心惊。局势已经到了快要失控的边缘。

05

克里姆林宫的冬天,永远是那么漫长而寒冷。

2022年2月的某个夜晚,普京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摊开着乌克兰的军事地图。窗外是莫斯科的夜色,办公室里只有地图上那盏台灯,投射出一圈昏黄的光。

打,还是不打?

这道选择题摆在桌上,但普京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他的判断基于三点:

第一,乌克兰已经退无可退。再不动手,北约就要把乌克兰拉进去了。

第二,美国的军事主力被牵制在太平洋。超过60%的海空军兵力都盯着中国,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调回来直接介入乌克兰。只要美军不亲自下场,俄罗斯就不会输。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2021年8月那场「喀布尔时刻」。

还记得那些画面吗?阿富汗人拼命抓着美军运输机的起落架,有人从高空坠落;美国大使馆匆忙撤离,机密文件来不及烧毁;拜登在白宫面对镜头,试图解释这场「有计划的撤退」。

那场狼狈不堪的撤退,给了克里姆林宫一个致命的误判:美国已经战略收缩了,短期内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海外军事行动。

于是,普京下了决心:速战速决,就像2014年拿下克里米亚那样,在西方反应过来之前造成既成事实。

2022年2月24日,凌晨,战争爆发。

俄罗斯社交媒体上甚至流传着「1小时22分速通基辅」的段子。全世界都以为,这会是一场迅速结束的「特别军事行动」。

但所有人都错了。

战争没有按照克里姆林宫的剧本进行。乌克兰的抵抗远比想象中顽强,西方的援助也来得比预期中快得多。更要命的是,美国和欧洲联手发动了史上最严厉的经济制裁:冻结俄罗斯央行资产,踢出SWIFT系统,禁运能源⋯⋯

一张巨大的经济绞索,正在勒紧俄罗斯的脖子。

06

战争爆发后,全世界都在盯着北京的反应。

西方媒体疯狂炒作:「中国会不会援助俄罗斯?」华盛顿的政客们警告:「不要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但北京的表态,出人意料地谨慎:保持中立,劝导和平,推动谈判。

这个立场当时看起来,两边都不讨好。支持俄罗斯的骂中国不够意思,支持乌克兰的骂中国助纣为虐。

但很少有人看懂这背后的深意:中国在等,等棋局演变,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华盛顿那边,却陷入了一种近乎狂热的兴奋。

拜登团队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不用美国士兵流血,只要提供武器,就能让乌克兰拖住俄罗斯;联合欧洲制裁,摧毁俄经济,最终导致政权更迭;等俄罗斯倒下,就能调转枪头,集中火力对付中国。

完美!

2022年下半年,这个计划似乎正在实现。

9月,哈尔科夫大反攻,乌军几天内收复上万平方公里土地,俄军丢盔弃甲。11月,赫尔松被迫撤离,泽连斯基亲临发表胜利演说的画面传遍全球。

俄罗斯经济数据更是惨不忍睹:GDP下降2.1%,卢布暴跌,通胀飙升,西方品牌纷纷撤离,超市货架空空如也。

那时,全世界都在预测:俄罗斯快完了。

而一旦俄罗斯完了,下一个就是中国。

07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俄罗斯要撑不住的时候,一组数据悄悄地改变了。

2022年全年,中俄贸易额:1902.72亿美元,同比暴涨29.3%。

2023年,这个数字继续飙升:2401.1亿美元,增长26.3%。

2024年,再创新高:2448.19亿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当西方关上所有大门的时候,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和消费市场,悄悄地打开了一扇窗。

俄罗斯的视频博主们拍下了这样的画面:

莫斯科的超市,原本摆着宝洁、雀巢、可口可乐的货架,一夜之间全换成了中国品牌。比亚迪的电动车开始在街头随处可见,华为、小米的手机占据了电子产品柜台的显眼位置,格力的空调、海尔的冰箱,取代了西门子和博世。

更直观的数据来自物流:中国有大量货物运往俄罗斯,但回程几乎空载。俄罗斯的集装箱积压严重,莫斯科一个40英尺高柜的价格,从2022年2月的4175美元暴跌到2023年9月的580美元——不到世界其他地方价格的七分之一。

源源不断的中国商品,稳住了俄罗斯的物价,保障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也稳住了俄罗斯的政局。

但这不是免费的午餐。

2023年5月,西安,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会议期间,一个消息低调传出:搁置了25年的中吉乌铁路项目,要开工了。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将打通中国绕开俄罗斯、直达中东和欧洲的陆路新通道。这可是俄罗斯以前死活不松口的项目。

2023年9月,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经济论坛。普京高调宣布「远东开发」计划,明确要与中方共建「国际超前发展区」。

那些战前因为俄罗斯顾虑重重而推不动的项目,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一个个开始落地。

在能源领域,俄罗斯更是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俄罗斯有世界第一的天然气储量——37.4万亿立方米,还有世界第二的石油储量。战前,俄罗斯原油出口500万桶/天,占全球出口的11%。虽然战后降到了360-370万桶/天,但其中相当大部分流向了中国。202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超过8600万吨。

代价与收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交易中,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08

2025年秋天,距离那个改变一切的2月24日,已经过去了三年半。

现在回头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场由美国一手策划、旨在「一劳永逸解决俄罗斯威胁」的战争,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万里之外的中国。

美国呢?截至2024年,已经为乌克兰砸进去超过640亿美元,欧洲也砸了数百亿欧元。乌克兰变成了一个无底洞,吞噬着美国的武器库存和财政资源。更要命的是,这场战争牵扯了美国太多精力,让它无法再像2018-2021年那样,集中全力对付中国。

俄罗斯呢?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在中国的支持下稳住了阵脚,在经济上和战略上与中国深度绑定,成了我们可靠的能源供应地和北方战略后方。

而中国,在这场全球地缘政治的大变动中,站得最稳,收获最多。

**我们赢得了时间。**在西方目光全锁定东欧的三年里,中国获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那些被卡脖子的领域,正以惊人速度突破:2023年,华为Mate 60的发布震惊了西方——在美国封锁最严的芯片领域,中国企业找到了突破口。

**我们赢得了格局。**俄乌战争撕裂了全球化,推动了多极化。2023年,金砖国家扩员;2024年,超过40个国家表达了加入意愿。「一带一路」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塑造国际秩序。

**我们赢得了能源。**俄罗斯以更优惠的价格和更稳定的供应,成了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伙伴。这削弱了西方通过能源制衡我们的能力。

**我们赢得了纵深。**一个深度依赖中国的俄罗斯,为我们提供了北方战略屏障。我们可以将精力聚焦东部和南部,不用担心北方。

当然,这也有代价。2025年1月,美国还把中国山东联合能源管道运输公司列入制裁黑名单。我们需要在中俄关系上保持微妙平衡,既要维护利益,又要避免被西方解读为「选边站队」。

但无论如何,一个事实摆在那里:俄乌战争,这个我们没有主导的外部事件,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了西方对华遏制战略,为中国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或许这真是「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不,国运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它是在关键时刻,能否准确判断形势、果断抓住机遇的能力。

这份意外赢得的时间和空间,不是让我们躺平的,而是要求我们更加奋发有为。

未来依然充满变数,大国博弈还将长期存在。但至少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大国博弈中,中国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主动,争取到了那份难得而宝贵的从容与自信。

而这,或许才是这场战争,对中国最深远的意义。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