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玩游戏时总会不知不觉地沉迷进去,明明记得自己刚玩没多久,一转身看下时间才发现过了好几个小时了,这种体验用专业的名词来解释的话那就是所谓的 “沉浸感”了。“沉浸感”简单来说,那就是玩家以为自己真的“在”游戏世界里了。看书看电影也能这样,不过游戏尤其擅长。不同玩家对于同一款游戏的沉浸体验也会有不同的区别,不过今天我主要写的是关于IAA游戏的沉浸,那些很“魔性”的IAA小游戏,让玩家地铁坐过站、厕所蹲到腿麻的“再来一局”,其背后也是沉浸感在疯狂输出!只不过,它们的“沉浸”玩得更“心机”,更“碎片化”一些。
IAA小游戏的沉浸感核心:瞬间抓住你,让你停不下来!它不是让你相信一个宏大的游戏世界,而是用极致的即时反馈、简单目标、挑战循环和一点点“赌徒心理”,把我们的注意力死死焊在手机屏幕上。
短平快
“秒懂”规则 + “上头”循环:
《合成大西瓜》类:每一次合成音效+震动,水果体积翻倍的视觉冲击,合成大西瓜的目标就在眼前却又差一点的“不甘心”,这种心理构成了“操作->爽快反馈->接近目标->再来一次”循环。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大脑根本来不及想别的,只想“下一块放哪?”
《开心消消乐》类: 通关成功时华丽的连锁爆炸、金币/道具哗啦啦掉落的动画和音效。这种“努力->即时可见回报”的反馈,精准戳中玩家多巴胺释放点。
《羊了个羊》类: 将“消除”包装成“加入羊群”的地域荣誉战。极度困难的第二关制造了巨大的挑战落差,“为省队争光”的社交攀比心,以及“这把我好像看懂了”的错觉,让玩家在“不甘心”和“期待奇迹”中反复尝试,完全沉浸在“破关”的执念中。
《疯狂来解压》类: 其核心玩法是三消,但每次通关都可以装饰房间。看着空荡荡的房间,通过一关关消除,逐渐解锁人物,不断地放入收音机、衣柜、桌子等等,让整个房间逐渐变得有生气些。这种轻量级的“创造”和“养成”,给玩家一种“这是我家”的微妙归属感,虽然简单,但也算一种碎片化的沉浸。
《打了个龙》类: 在不断打龙中升级技能。看着自己的角色从弱鸡逐渐变成“移动炮台”。这种角色成长的爽快感和“在绝境中变强”互相结合的体验,也能提供一种目标驱动的沉浸体验
氛围组:
背景音乐与音效: 别看游戏小,魔性洗脑的BGM或极度解压的音效(消除声、金币声、切割声)是营造氛围、维持节奏感的关键。它们像背景噪音一样持续作用,让玩家更容易进入“无脑刷刷刷”的状态。
简洁但风格化的美术: 明亮的色彩、圆润可爱的造型或者干脆利落的极简风格。视觉上的舒适感和一致性减少了干扰,让玩家聚焦核心玩法循环。
IAA玩家的“沉浸”心态
放空大脑: 很多时候玩游戏就是为了短暂逃离,不需要深度剧情。简单直接的玩法循环正好满足这种“无脑爽”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种沉浸状态。
碎片时间: 等车、排队、摸鱼… 几分钟一局的特性完美填充碎片时间。一旦开始,就想把这局玩完,沉浸感来自于对碎片时间的绝对占领。
赌徒心理: “下一把运气会更好”、“再来一次肯定过”、“抽个好技能就无敌了”… 这种对随机奖励和“差点成功”的期待,也是维持IAA玩家持续投入(看广告/重玩)的核心心理驱动力,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沉浸”了。
总结
其实可以说,IAA的沉浸感是“快闪式”的,它不求让你相信一个游戏世界,而是用最猛烈的感官刺激、最直接的反馈循环和一点点“赌徒心态”,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完全霸占你的注意力,让玩家忘掉时间,只想着“再来一局!” 这种“短平快”的沉浸设计,正是超休闲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所在。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