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朱瞻基作为一代明君,他为何会不顾名声把叔叔朱高煦做成烤肉?
意昂体育介绍
朱瞻基作为一代明君,他为何会不顾名声把叔叔朱高煦做成烤肉?
发布日期:2025-07-21 09:34    点击次数:164

朱瞻基,即明宣宗,堪称一代英明的君主,他承继了祖父明成祖朱棣所开创的永乐盛世,继承了父亲明仁宗朱高炽的治国理念,成功塑造了继洪武之治与永乐盛世之后的大明第三个辉煌盛世——仁宣之治。

然而,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朱瞻基在宣德元年(1426年)毅然决然地,不惜背负恶名,将他的亲叔叔汉王朱高煦烹为烤肉,更将朱高煦的九个儿子悉数处决,从而将朱高煦的家族彻底消灭。

最终朱高煦的失败源于他自身的错误,他率先起兵造反,但很快便被迅速镇压。朱瞻基将他贬为平民,并将其囚禁在皇城根下的西安门内。当朱瞻基前往探望时,朱高煦却故意伸出脚绊倒了他。这一举动激怒了朱瞻基,他下令搬来一个重达三百斤的大铜缸,将朱高煦压在其中,将其活活烤死。

朱高煦犯下谋逆重罪,却仅被朱瞻基贬为平民,而绊倒并推倒朱瞻基的行为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朱瞻基却因此大发雷霆,甚至将朱高煦处死。那么,朱瞻基为何能够原谅朱高煦的谋逆之罪,却不能容忍他对自己的一次无意之举呢?

被忽悠出了皇帝梦

朱高煦是朱瞻基的亲叔叔,他与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出自同一母亲的亲生兄弟。朱棣与他的正室徐氏共育有三子,依次为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以及幼子朱高燧。在这三位儿子中,朱高煦排行第二,是朱棣的嫡出次子。

朱高炽与朱高煦自小性格迥异,朱高煦勇猛善战,热衷于动态生活,性格狡猾,喜好争斗。而他的兄长朱高炽则偏爱宁静,热爱书籍,待人谦逊,性情宽厚,堪称一位成熟稳重的谦谦君子。

朱高煦在少年时代,与兄长朱高炽一道,被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召唤至南京接受教育。朱元璋对孙辈们的文化素养和从政才能极为关注,于是特意为他们聘请了众多学识渊博的师傅。

朱高炽在求学期间表现得谦逊勤勉,尊敬师长,恪守道义,反观朱高煦则显得顽皮不驯,不仅对学业不感兴趣,行为举止也颇为轻浮急躁,常常对教导他的老师进行欺凌。因此,朱元璋时常对他进行斥责,并流露出深深的厌恶之情。朱元璋曾对外公开表示,朱高煦将成为朱家的大患。

不仅朱元璋爷爷对朱高煦持有强烈的不满,朱高煦的亲舅舅徐辉祖同样对他心怀厌恶,朱高煦的母亲徐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而他的这位亲舅舅正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

明太祖驾崩之际,因其子朱标不幸早逝,皇位便由朱标的儿子,即皇太孙朱允炆接任。朱允炆深怕藩王叔父们对他构成威胁,于是他在明太祖去世后,禁止藩王前往南京参加丧礼。为此,朱棣派遣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前往南京,以代替自己履行奔丧之礼。

朱允炆已决意削弱藩镇势力,于是其文臣齐泰提议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实施软禁,意图以此逼迫朱棣就范接受削藩。然而,另一文臣黄子澄却担忧,若朱允炆贸然软禁三兄弟,恐会惊动他人,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徐辉祖挺身而出,力主朱允炆将三位亲侄子悉数实施软禁,更进一步,他主张朱允炆应将朱高煦立即处决,而朱高炽与朱高燧仅需软禁即可。徐辉祖深信朱高煦性格凶猛,喜好争斗,且狡猾多端,此等人物对朱棣已不忠,更不可能对朱允炆忠诚,因此主张直接将其除掉。

朱允炆与朱高炽之间私交甚笃,同时他尚未下定决心是否要与朱棣反目成仇,故而最终决定释放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即便亲舅舅徐辉祖都欲除掉朱高煦,这也足以说明朱高煦在众人眼中极为不受欢迎。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随后他起兵征战,朱高炽则留守后方,而那位性格勇猛的朱高煦则被朱棣带至前线并肩作战。在这场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始终不离朱棣左右,与他一同南征北战。

在浦子口战役中,盛庸率领的军队将朱棣围困于浦子口,朱棣久攻不下盛庸的严密防线。就在此时,朱高煦率领的部队成功突破盛庸的包围,救出了朱棣。在激烈的战场上,为了激励朱高煦勇猛地杀出重围,朱棣特意为他描绘了一个皇帝的愿景,并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的言外之意是鼓励朱高煦努力奋斗,而世子朱高炽因体态肥胖且多病,其生存时间可能不长。若朱棣登基为帝,朱高炽不幸早逝,那么皇位将顺理成章地传给朱高煦。

朱高煦就这样被父亲朱棣巧妙地诱导出了一种成为皇帝的幻想,自那日起,他心中便萌生了超越哥哥朱高炽的念头。朱棣所描绘的那份诱人的前景,让朱高煦兴奋得如同打了鸡血,在浦子口之战中,正是他英勇无畏,保护朱棣成功突破重围。在随后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更是拼尽全力,仿佛只要能将朱允炆从皇位上拉下,自己就能顺利登基。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建立了显赫的战功,然而他未曾料想,当靖难之役取得胜利,其父朱棣顺利登上帝位时,朱棣却违背诺言,仅封他为汉王,太子之位仍由其兄长朱高炽担任。

朱棣在登基后,曾对朱高炽与朱高煦二人选立太子一事犹豫不决,当时朝中大臣亦分成两派。参与过靖难之役的武将们一致拥护朱高煦成为太子,而文臣们则普遍主张朱棣应遵循长幼之序的礼法,主张立长不立幼,因此他们认为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应当被册封为皇太子。

最终翰林学士解缙劝说朱棣在册立继承人时需深思熟虑,解缙认为朱高炽不仅是朱元璋所封的燕王世子,也是朱元璋为朱棣挑选的继任者,而且他本人性格宽厚仁孝。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位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儿子朱瞻基。正是解缙的这一句“好圣孙”,使得朱棣坚定了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

野心不死争夺太子之位

尽管朱高煦未能被封为太子,但他对取代朱高炽的欲望并未就此消散。在他被封为汉王后,朱棣赐予他的封地为云南,按照常理,他应当前往云南就藩。然而,他却坚决拒绝前往,甚至抱住朱棣的腿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并无过错,却要被派遣至遥远的云南就藩。

朱棣考虑到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建立了显著功勋,故而心生怜悯,不愿令其前往云南就藩,于是私下里同意了朱高煦不赴云南就藩的请求。

朱棣在册立太子一事上违背了承诺,内心深感懊悔,因此对朱高煦极为宽容。这使得朱高煦误以为自己仍有希望,只要能击败哥哥朱高炽,便有望成为太子。于是,朱高煦自比唐太宗李世民,对下属宣称自己便是当年的秦王李世民,而哥哥朱高炽则如同太子李建成,坚信皇位终将落入李世民之手。

朱高煦此后常以李世民为榜样,昔时李世民曾受唐高祖李渊之封,被册为天策上将。明朝御林军中设有天策卫,朱高煦心慕李世民,遂向朱棣请求将天策卫赐予自己作为藩王护卫。朱棣对朱高煦在立太子一事上存有歉意,便真的将天策卫赐给了他,作为藩王护卫。此举无疑进一步助长了朱高煦的野心。

朱高煦此后愈发放肆,刻意寻觅时机来对付其兄长朱高炽,他频繁在朱棣面前诬陷朱高炽,意图使朱棣取消朱高炽的太子身份。

朱高炽赢得了众多文臣的支持,这些文臣在朱棣面前屡次称赞朱高炽,这一行为使得朱高炽在面临朱高煦的陷害时,总能化险为夷。然而,朱高煦后来转而将矛头指向那些支持朱高炽的文臣,解缙便是其中一位,他被朱高煦陷害入狱,最终在狱中遭受折磨,不幸丧生。

朱高煦对文臣的打压引发了他们的紧密团结,共同支持朱高炽。朱高炽在得到文臣们的坚定拥护后,于朱棣远征蒙古、朱高炽监国期间,成功地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不仅确保了国家财政充裕,还有力地支持了朱棣的北伐,消除了朱棣北伐蒙古的后顾之忧。

永乐九年(1411年)之际,朱瞻基已成年,其非凡才华令朱棣对其更加宠爱。因此,在这一年,朱棣正式将朱瞻基立为皇太孙,并明确指定其为朱高炽的继承人选。

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朱高炽又具备卓越的治国能力,这使得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愈发稳固,朱高煦已无法对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构成威胁。

永乐十三年,朱高煦未前往外地就藩,朱棣误以为他不愿前往边远的云南,于是将他改封至相对富庶的山东青州。然而,朱高煦仍旧拖延不前。此时,朱棣开始怀疑朱高煦留在京城是意图谋取太子之位。鉴于朱棣当时正忙于北伐蒙古,他在前线多次下诏,催促朱高煦尽快前往青州就藩。

朱高煦仍旧拒绝接受封藩,他不仅拒绝接受封藩,更是秘密招募了三千名勇士,意图效仿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企图谋取更大的权力。然而,朱高煦秘密招募勇士的行为被南京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察觉。为了消除后患,朱高煦在南京街头公然将徐野驴杀害。

徐野驴遇害后不久,朱棣自北方征战归来,听闻徐野驴死于朱高煦之手。他进而想到朱高煦迟迟未赴封地,朱棣便断定朱高煦有仿效李世民之意,意图杀害兄长。于是,朱棣剥夺了朱高煦的亲王服饰和朝冠,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并将他周围的所有亲信一并处决,最终将朱高煦囚禁于南京的西华门。

既然朱棣已决定将皇位传给朱高炽,那么他必然无法容忍朱高煦这样的问题人物继续存在。因此,朱棣意图将朱高煦贬为平民,并将其终身监禁在凤阳的家中。

朱棣意图废除朱高煦的爵位,使其沦为平民,然而朱高炽挺身而出,以宽恕之心为朱高煦辩护。他泪流满面地恳求朱棣,请求给予朱高煦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鉴于朱高炽的恳切请求,朱棣最终没有将朱高煦降为庶民,只是剥夺了他的两个藩王的护卫兵权,并下令将他强制送往山东乐安州封地。

朱高炽的宽宏大量并未能触动朱高煦的心,与弟弟赵王朱高燧相较,朱高煦显得逊色许多。事实上,朱高燧亦怀有勃勃野心,他亦意图篡夺朱高炽的太子宝座。在朱棣晚年病重之际,朱高燧试图与朱棣身边的宦官勾结,企图借助宦官之手毒害朱棣,并假借朱棣的诏令篡位。

朱高燧的阴谋很快便暴露无遗,得知此事后,朱棣怒火中烧,病痛似乎也因此消散。他愤怒地亲自对朱高燧进行审讯,此时心中已生杀意,意图将朱高燧处决。正当朱棣怒不可遏,意欲下手之际,朱高炽挺身而出,为朱高燧求情,将所有过错都归咎于朱高燧的亲信。

朱棣鉴于朱高炽的情面,未对朱高燧施以杀戮,仅处决了其亲近的随从。自那以后,朱高燧对朱高炽心怀感激,深怀敬意。在朱棣离世之际,朱高燧更是主动将两名藩王的护卫兵权上交给了朱高炽,全力支持他的继位。

朱高煦与朱高燧相较之下,差距甚远。他非但未对朱高炽的宽容大度表示感激,反而将此视为朱高炽笼络人心的策略。抵达乐安州后,朱高煦的野心并未消减,仍旧秘密招募死士。朱高炽屡次致信乐安州,劝他摒弃执念,但朱高煦却对此置之不理。

朱高炽登基之后,为了改善与朱高煦之间的矛盾,特地赐予他大量金银财宝,同时将朱高煦的九个儿子全部加封为郡王。

朱高煦并未领情,反而心中窃喜,觉得长久以来压制自己的父亲朱棣终于离世,自己终于可以施展抱负。于是,他接过朱高炽所赐的金银珠宝,继续大举招募死士,并派遣人秘密前往京城,伺机谋取篡位之机。

朱高炽在位不过十个月便不幸离世,恰逢南京地震,朱高炽便派遣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处理监国事宜,故而朱高炽驾崩之际,朱瞻基仍滞留在南京。朱高炽的皇后张氏忧虑朱高煦会趁机有所图谋,因此对朱高炽的去世秘不发丧,暗中派遣使者前往南京迎接朱瞻基返回京城,以继承皇位。

妄图再次发动靖难之役

朱高煦在京城布置了耳目,然而张皇后隐瞒丧事处理得相当周密,致使他的耳目迟迟未能确认朱高炽已故的消息。原本朱高煦计划在朱瞻基自南京返京途中将其刺杀,却因时差之故,刺杀朱瞻基的计划最终未能得逞。

朱瞻基登基之后,对待他的两位叔叔朱高煦与朱高燧都十分和善,给予了他们丰厚的赏赐。特别是对朱高煦,赏赐更为优厚,他心中所想,便是希望能够以此感化这位叔叔。

朱高煦在朱瞻基的优待与尊敬面前,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他开始积极支持朱瞻基,并为朱瞻基献上了众多切实可行的国家治理策略。

朱瞻基对此变化感到异常欣喜,他原本以为父亲朱高炽无法感化朱高煦,然而自己却做到了,这让他心中充满了喜悦。因此,他对朱高煦赞不绝口,对于朱高煦提出的治理国家的策略,他无不予以批准并付诸实践。

朱高煦并非性情突变,实则是在试探朱瞻基的忍耐极限。他见朱瞻基对他言听计从,且赐予大量金银珠宝,便误以为朱瞻基如同朱允炆般软弱可欺。因此,他暗中在乐安州招募士兵,准备效仿其父朱棣,再次发起靖难之役,意图从侄子手中夺回皇位。

朱瞻基登基仅一年有余,朱高煦便在乐安州发动叛乱,他模仿了朱棣的做法,高举靖难的旗帜。他指责朱高炽的托孤大臣夏原吉为奸臣,声称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邪势力,平定国难。尽管他要求皇帝铲除的奸臣名单与朱棣有所不同,但其余的口号和标语却与朱棣当初的举动如出一辙。

朱高煦在乐安州公然宣布起兵,此举使得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当年,朱棣正是以藩王的身份起兵,最终取得了成功。而朱高煦,他也是当年靖难之役的参与者,以勇猛善战著称。因此,朝中大臣普遍认为,朱高煦并非易与之辈。

朱瞻基与朱允炆性格迥异,他决非优柔寡断之辈。朱高煦起兵反叛后,首辅夏原吉便向朱瞻基进言,主张皇帝亲自出征。夏原吉分析,朱高煦高举靖难大旗,意在表明皇帝受奸臣所制。然而,若皇帝亲征,便能一举打破这种传言,证明皇帝身边并无奸臣,进而使朱高煦的起兵口号失去道德支撑,迅速丧失人心。

朱瞻基亲自率军奔赴乐安州,朱高煦感到恐惧,他未曾料到侄儿竟敢如此勇敢地亲自领兵出征。朱瞻基的亲征极大地震慑了朱高煦及其麾下,既然连皇帝都亲自出马,那么朱高煦所提出的靖难之口号显然已经失去了可信度。再者,与皇帝为敌乃是一项极其严重的罪行,足以诛灭九族。因此,在战斗尚未真正开始之前,朱高煦的部下就已经心生怯意,不愿再战。

朱瞻基的军队将乐安州严密包围,朱高煦彻底丧失了战斗的意愿,众多部下纷纷商议,打算将他拘捕并向朱瞻基请罪。在这种情形下,朱高煦也感到了恐惧,当他得知手下将士有这样的打算后,他立刻不再效仿父亲朱棣的做法,不顾心腹的劝阻,于夜晚私自逃离乐安州,向朱瞻基跪地请求宽恕。

朱高煦的叛乱得以迅速平定,朱瞻基仅率军至乐安州巡游一圈,朱高煦便不战而降。此事充分表明朱高煦乃一勇无谋之徒,缺乏恒心,不擅策划,宛如纸糊的老虎,看似威猛,实则一经真枪实弹的考验便立刻退缩。

朱高煦之乱得以平息,他及其家族亦被押送回京。众多朝臣纷纷上奏,请求朱瞻基将朱高煦一家处决,以彰显国法之严。然而,朱瞻基却对外宣称,他于心不忍杀害亲叔,遂免除了朱高煦的死罪。最终,朱高煦及其后代均被贬为庶民,而朱高煦本人则被囚禁于紫禁城西安门内。

朱高煦被囚禁,尽管待遇优厚,朱瞻基前来探望时,他却故意挑衅,激起了朱瞻基的怒火。朱瞻基下令将他压入铜缸,他却自恃勇猛,试图举起缸体,并用言语继续对朱瞻基进行嘲讽和挑衅。

朱高煦即便在临终之际,仍旧不甘寂寞,屡次三番地向朱瞻基发起挑战,直至朱瞻基将他制成铜缸烤肉,将他处决。即便如此,朱瞻基仍觉心中不快,于是又下令将朱高煦的九个儿子一并处决。

朱高煦的离世同样对朱高燧产生了极大的震慑。起初,朱高燧掌握着三个藩王的兵权。然而,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燧主动放弃了其中两个藩王的兵权。这一次,目睹朱高煦遭受的悲惨命运,朱高燧迅速作出决定,主动将第三个藩王的兵权上交给了侄子朱瞻基。至此,朱高燧彻底失去了兵权,仅保留了藩王的仪仗护卫。

朱高燧自愿放弃军权,此举换得了朱瞻基对他优待有加,自此朱瞻基对其唯一的在世叔叔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同时,朱高燧的赵王封号与明朝的命运紧密相连,直至明朝覆灭,封号才最终被撤销。因此,相较之下,朱高燧在智慧和识时务方面远胜朱高煦。

写在最后

阅读完毕后,您或许会感到朱瞻基似乎是有意对朱高煦进行折磨,实际上,朱瞻基很可能确实是有意对朱高煦进行折磨。这主要是因为在朱棣统治时期,朱高煦就屡次对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进行打压和陷害,而在朱瞻基登基之后,朱高煦又企图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役,朱瞻基对他产生怨恨,实属正常。

朱瞻基在首次捉拿朱高煦时,并未采纳朝中大臣的建议将他处决,这或许是因为他在登基初期,为了稳固民心,意图树立一个仁慈的形象,不愿一开始就杀害自己的亲叔叔,因此他拒绝了大臣们要求处决朱高煦的请求。

第一次的宽恕仅是暂时的缓和,朱瞻基对朱高煦的仇恨显然难以消解,因此事后他必须寻找其他借口以将朱高煦处决。于是,在第二次事件中,仅仅因为一点小小的阻碍,朱瞻基便毫不犹豫地残酷杀害了朱高煦。尽管朱瞻基曾对朱高煦展现过宽容,赦免了他一次,但这次朱高煦公然挑衅了朱瞻基的皇权与尊严,朱瞻基此举亦能向世人昭示,他的杀戮实属无奈之举。

朱高煦即便再怎么冲动,再怎么缺乏理智,他也不会在那种特定情境下故意去挑衅朱瞻基。他连与朱瞻基正面交锋的勇气都没有,更别提在沦为阶下囚后还敢去挑衅。因此,所谓的绊脚石或许只是个幌子,朱瞻基的真实意图可能只是想除掉他。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