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那个拎矿泉水的北大老师,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
前几天又在网上看到韦东奕的消息。
这次不是新成就,而是有人拍到他穿着旧外套在食堂吃饭。
餐盘里依旧简单,手边还是那个矿泉水瓶。
评论区挺热闹。有人佩服,也有人嘀咕:
“这么厉害的人,怎么活得像个学生?”
其实这话听着挺熟悉。
我们好像总习惯把“厉害”和某种形象绑定在一起——要么西装革履,要么侃侃而谈。
直到韦东奕出现,这种绑定被轻轻打破了。
1. 他活得太简单,简单到让人不适应
你知道他一个月生活费多少吗?
三百块。在北京,这数字听起来像段子。
可他真的就这么过。早晨馒头豆浆,中午食堂一荤一素,晚上常常对付一下。
别的老师讨论哪家餐厅好吃,他埋头算题;同事买新手机,他用的还是老款智能机。
不是买不起,是压根没心思在这头。
有学生说过个细节。
有次看见韦东奕在水房接热水,小心翼翼兑着凉水喝。
问他为什么不买瓶装水,他愣了下:“这不一样吗?”
你看,他不在意的不是钱,而是“区别”。
在他眼里,水就是水,解渴就行。
2. 天才的烦恼,其实特别真实
别以为他只会解题。
当老师后,他遇到过不小的挫折。
第一学期开课,选课的学生坐满教室。后来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十几个。
不是讲得不好,是讲得太“跳”了。
他思维跑得快,三步并作一步,学生在后面追得气喘吁吁。
那段时间他挺焦虑。
晚上在未名湖绕圈,遇到同事还问:“怎么让学生听懂?”
后来他试着放慢语速,多写板书。
虽然现在课还是有点难,但至少学生知道——这个老师是认真的。
3. 网络上的“神”,现实里的普通人
去年有阵子,全网都在传他“一晚解决六个博士的难题”。
越传越神,甚至说企业要给他报酬被他拒绝。
后来他亲自澄清:“没这回事。”
轻描淡写一句话,打碎了多少人的想象。
更逗的是有人替他可惜。
“这么厉害,要是出国早发财了!”
可他压根不往这头想。有次采访被问到未来计划,他就一句:“在北大做研究挺好。”
那种淡定,不是装出来的,是真心觉得现在这样挺好。
4. 我们为什么总想造神?
发现没?大家特别喜欢给韦东奕贴标签。
先是“天才”,后来是“怪人”,最近又成了“朴素榜样”。
其实他始终没变,变的是我们看他的眼光。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院里的老教授。
骑个破自行车,穿件洗变形的衬衫,却是行业里顶尖人物。
那时候大人说:“你看,真有本事的人不用显摆。”
现在这话好像很少听到了。
5. 他教会我们的事
韦东奕最让我佩服的,不是他多聪明,而是他活得特别自洽。
在这个人人都焦虑的时代,他安心守着自己的节奏。
不做课题就陪父母散步,天气好就去图书馆看书。
他的快乐特别简单——解出一道题能高兴半天,发现新思路能兴奋一晚上。
有学生问他:“怎么抵抗诱惑?”
他反问道:“什么是诱惑?”
在他眼里,买名牌不是诱惑,出名不是诱惑,甚至高薪也不是诱惑。
真正的诱惑,是偏离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最后
也许我们永远成不了韦东奕。
但至少可以学他一点:少盯着别人怎么活,多想想自己该怎么活。
就像他那个矿泉水瓶,有人看到寒酸,有人看到环保。
而他觉得,就是个装水的容器而已。
简单一点,专注一点。
这个道理,比任何数学公式都值得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