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就知道福建舰上的飞机是弹射出去的,而不是靠自己飞起来的?
当这个问题从互联网的某个角落冒出来时,你真的会愣住。这不是在开玩笑,而是有人真的一本正经地在“质疑”。
这种感觉,就好像有人指着高速飞驰的动车问你:你怎么证明它不是自己长腿跑的?离谱,真的太离-谱了。这简直就是对现代工业和物理学赤裸裸的羞辱。
我们就先从那个最直接、最没人性的角度说起:飞行员的感受。你以为弹射起飞是什么?是像坐民航客机一样,平稳地加速,然后优雅地拉起机头?错了,而且错得相当离谱。那根本不是“飞”,那是被发射。
就在弹射器启动的那一瞬间,一股巨大到无法抗拒的力量会狠狠地把你砸进座椅里。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那是在不到3秒的时间里,把你和一架重达二三十吨的钢铁巨兽,从完全静止,暴力地加速到接近三百公里的时速。
这个过程中的加速度,行话叫4个G。什么概念?就是有四倍于你自身体重的力量,把你死死地压在椅子上。你全身的血液都会被这股力量往下拽,大脑会瞬间缺氧,眼前发黑都是家常便饭。很多顶级的过山车,最刺激的瞬间也就差不多这个G值了。
一位退役的美国海军飞行员曾经描述过,那感觉就像“被一辆全速行驶的卡车从后面狠狠地撞了一下,然后这辆卡车还推着你不停地加速”。
你告诉我,有哪个飞机的发动机,能在短短几十米的甲板上,自己造出这种地狱般的体验?它要是能,那它就不是飞机,是UFO。
再来看看甲板上那个被很多人忽略掉的细节,一个真正的“破案”关键。你去看福建舰的弹射视频,仔细看,就在飞机起飞前,甲板上那条长长的弹射轨道里,有一个东西会和飞机的前轮连在一起。
当飞机被“射”出去的时候,这个小东西,我们叫它弹射梭,会像一道黑色的闪电,跟着飞机一起往前冲。它才是那个真正的大力士,是那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拽着飞机狂奔。
最关键的来了。当飞机呼啸着离开甲板,冲向天空的那一刻,你再看那个弹射梭,它并没有跟着飞出去。它在轨道的尽头,被一个极其强大的制动系统,瞬间“锁死”,发出巨大的声响,停在原地。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充满了暴-力美学。
现在你再想想,如果飞机是自己跑起来的,那甲板上要这么一个跟着跑一小段、然后又需要被强行刹停的“累赘”干什么?为了好看吗?
为了增加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吗?这个弹射梭的存在,就是对“飞机自己飞”这种天真想法最无情的嘲讽。它就像凶案现场那把带血的刀,是无可辩驳的铁证。
我们再把目光从航母拉回到飞机本身,看看这架叫歼-35的战斗机。它从设计之初,骨子里就刻着“我是为弹射而生”的基因,这是根本伪装不了的。你去看它的前起落架,就是前面那个带轮子的支柱。
你再去找一张我们陆地上用的,比如歼-20战斗机的前起落架照片,对比一下。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歼-35的前起落架,那简直不是起落架,那是一根准备去参加世界大力士比赛的“象腿”!
它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粗壮、那么结实?难道是因为海军的飞行员落地比较重吗?当然不是!就是因为这根“象腿”,需要承受弹射器那瞬间几十吨的恐怖拉力。
在那根粗壮的起落架上,还有一个专门的结构,叫“拖曳杆”,就是用来和甲板上那个弹射梭紧紧勾在一起的“钩子”。如果飞机能自己飞,设计师们疯了才会给飞机装上这么一套又重、又复杂、还破坏气动外形的玩意儿。
这就像你明明只在小区里散步,却非要给自己装上一套专业登山运动员的装备,还背着氧气瓶。这不叫有备无患,这叫脑子有病。
最后,我们来聊点最基础的物理学,一个残酷到无法回避的现实。现代喷气式战斗机,为了追求高速度和高机动性,它们起飞时需要的速度非常高。
通俗点说,它们得跑到一个很快的速度,翅膀才能产生足够的升力,把这个铁疙瘩托举到天上去。在陆地上的机场,它们有两三千米长的跑道,可以从容不迫地慢慢加速。
但是航母呢?福建舰的飞行甲板全长也就三百多米,真正能用来起飞的距离,可能连一百米都不到。你让一架重达几十吨,需要以两百多公里时速才能离地的喷气机,在不到一百米的距离里完成起飞?这已经不是科不科学的问题了,这是在挑战牛顿的棺材板。
这就像你让一个百米飞人,在十米的跑道内,跑出他百米冲刺的最高速度一样,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弹射器提供的那股额外的、决定性的“推力”,结局只有一个:飞机冲出甲板,然后像一块石头一样,直挺挺地掉进海里。
所以,当歼-35从福建舰上如同一支离弦之箭般射向海天之际,那股把它推出去的力量,是弹射器积蓄的电磁之力,是飞机发动机澎湃的咆哮,更是背后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心血的结晶。
它弹出去的,又何止是一架飞机那么简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