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们2015-2017年退休的吃亏,你信吗?”老李在小区门口遛弯时又和老伙计们聊起了养老金的事。旁边张大爷一听就不乐意:“那还用说?我比你早两年退,现在每月多拿一百多!”这场争论,成了不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茶余饭后的必备话题。可到底谁更有理?今天咱们掰开揉碎,把“中人”待遇那些绕来绕去的细节讲清楚,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把背景捋顺:所谓2015-2017年退休的“中人”,其实就是赶上养老保险改革过渡期、最早一批按新办法算账的人。这波人总觉得自己亏在哪儿呢?一句话——政策衔接没踩准点,结果初始养老金偏低、后续涨幅也慢,还牵连着医疗报销比例,一环扣一环,差别全落在钱包里。
第一个坑:起步低,每次调整都吃亏
大家都知道,每年国家给退休人员涨养老金,那叫一个盼头。但这钱咋分呢?主要看你原本领多少。根据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初始养老金为3800元,但15-17年的“中人”普遍只有3300元上下,比前后脚退的人少10%-15%。比如2023年的挂钩调整,全国普遍1.2%-2%,同级别干部16年退能涨49.5元,而18年退能涨58.5元,一笔账下来单单这一项8年来累计就拉出72块钱差距,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小项,一个月相差100块并不稀奇。这对于靠养老金过日子的老人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第二个坑:职业年金账户滞后,好处没享全
很多年轻点儿的不太懂什么叫职业年金,其实就是给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专门准备的一份养老补充保险。本来挺好,可惜政策落地慢。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大部分省份到2016年底才陆续完成账户开立和补缴工作,所以不少15-17年的老人家刚刚办理完手续就被通知可以领钱,但账户里积累时间短、利息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职业年金发展报告2020》显示,这三年份的新退人员平均职业年金仅为同期新制度下的一半左右。不夸张地说,有些地方甚至到账时还没有利息!等到18、19以后正常运转,新入职或晚几年退的人反而受益更多,“中人”只能望洋兴叹。
第三个坑:地方政策慢半拍,认定拖延损失难追回
再来说视同缴费这个麻烦事。有些省市档案审核拖拖拉拉,有位湖北宜昌市老师足足等了4 年才认定完毕,中间每个月只按最低标准临时发放,多出来的钱虽然后来一次性补齐,但利息却打水漂——活期存款0.3%的利率一年算下来顶多百十来块,要是早点到账,用定期存款2.75%算,那可是千把块进兜啊!《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待遇清算通报》里的案例比比皆是。这种隐形损失,不闹心才怪!
医疗报销也跟着掉链子
别以为影响只停留在手头那点工资。一些地区医保规定直接跟你的养老金水平挂钩,比如山东省4000 元以上才能享受85%门诊报销比例,否则只能80%。李老师16 年从济南某学校光荣退休,因为起步工资3700 元,一直没达标,只能按80%走线;而王老师14 年提前两岁退出江湖,却因4200 元高薪直接享受高一级待遇。同样一年花1 万 2000 块医药费,两个人最后到手净支出硬生生相差600 块。这是真金白银啊!
国家正在逐步修正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好消息也不是没有。据民政部白皮书,截至2023年底,全国95%以上的这批改革先行者已经完成重新核算与补发。例如河南省,人均一次性补发历史欠账2万3000元;江苏则对他们额外提高年度增长系数,让大家多拿一点。“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百科词条明确提出,对因历史原因造成实际收入偏低群体要重点关照,这也是未来全国统筹方向之一。所以,只要耐心等等,该来的迟早会来,该有的钱不会凭空消失。
有人问:“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还能指望‘追平’?”其实随着各地政策持续完善,中人的生活保障会越来越公平合理。从长远来看,这段经历可能只是中国养老体系现代化路上的一道坎,也许回头再看,就是成长中的阵痛罢了。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让你选,是愿意做第一批尝鲜者还是宁可晚几年安稳跟进呢?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