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开新剧。这回,他直接问泽连斯基:“你能打莫斯科吗?你还能打圣彼得堡吗?”泽连斯基回答得也干脆:“只要你给我武器,我们就能。”可同一天,特朗普在白宫南草坪,却倒打一耙:“乌克兰不应该打莫斯科。”还补一句“不,我们不会这么做”,“不站在任何人一边”。前一秒做给武器的姿势,后一秒又要当和事佬,这出戏够魔幻。
美国对乌克兰“爱国者”防空导弹说送就送,连顶级的AGM-158导弹都在清单里,100亿美元的货,马上就要通过北约国家转交,乌克兰背后的弹药库明显加码。可一边给武器升级,另一边特朗普又拉出一个“50天倒计时”,对俄下最后通牒——俄罗斯如果不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就要对俄罗斯征“非常严厉”关税。嘴里要和平,手里递枪,这操作谁都看明白了。
梅德韦杰夫直接点评:特朗普这“最后通牒”戏剧化,令人惊讶,但俄罗斯“无所谓”。俄方一直强调,自己才掌控节奏,不会为了取悦美国放弃在乌克兰的目标。至于美制“爱国者”系统,俄罗斯专家也是一针见血:乌克兰雷达覆盖和操作能力有限,再高级的导弹,也挡不住俄军针对性升级。远程巡航导弹AGM-158?俄方直接表示“有能力拦截”,本土防空体系已经加强,谁来都不好使。
美国的政策像跷跷板,一头想靠升级军援向俄罗斯施压,一头又怕乌克兰真下死手把事闹大。所以,武器供得有分寸,既要让基辅觉得美国没抛弃你,又要让莫斯科知道,还没到骰子全压上的那一步。哪有双赢?不过是死浪前先踩个刹车。
所以,拜登政府之前,特朗普现在,套路还不是一样:一边放狠话,一边又设红线。明面上说“我们不站队”,背后武器都快堆成山。说到底,美国并不想被卷进和俄罗斯的正面碰撞,更怕北约体系被一块拖下水。
北约这回也真是坐在火炉边上。美国等于让北约直接成了俄乌冲突的军火传送带。军事供应升级,北约的军事存在等于直接切入前线。俄罗斯这边自然不干,一边实际部署防御升级,一边高调放狠话。眼下北约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实际上又被调高了一格,擦枪走火,未必是单方面能控制的。
从军事逻辑说,如果美制AGM-158导弹真进了乌克兰,配合F-16战机,这将极大提升乌克兰对俄本土的打开能力。俄境内军事设施、电力石油管道,都暴露在攻击范围之内。俄罗斯压力山大,资源被迫分散,防御缝隙变多,这才是真正改变战场天平的可能。
可到了政治层面,真就比战场还有看头。特朗普先和泽连斯基通话“暗示可以打俄罗斯本土”,之后又华丽转身否认。最后扔出“50天大限”,又说不站队。这种反复无常,不只是克里姆林宫,欧洲盟友也看得头皮发麻。
欧洲一直在找平衡,既想支持乌克兰,又不想和俄罗斯正面对着干。美国这一波又是添柴又是灭火,让欧盟各国的外交立场变得更加复杂。坚持住对乌支持,怕激怒俄罗斯,万一乌军真用美制导弹袭击俄本土,欧洲会不会跟着被卷进去?如果这事发酵,欧洲能不能坐视不理?美欧协调又该如何对口径?一连串新问题。
美国这一轮的军事升级动作,也不会是地区里唯一的变量。周边国家正在看风向,北约军队加强部署,俄罗斯加紧备战。大家互不放心,很可能出现军备竞赛的升级,整个地区安全局势更加脆弱。在这种紧张氛围下,本就不稳定的欧洲安全格局,可能会因一枚导弹飞得太远,而突然迎来大地震。
瞄回俄罗斯国内,面对美国上下下的压力和最后通牒,俄罗斯政府也有自己的算计。普京得平衡本国的政治氛围。强硬派主张加码回应,搞军事演习;温和派提醒要稳住局势别让冲突失控。外有美国军援搞事情,内有自己各派分析较量,政策走向难免被搅得水更浑。
更不妙的是,类似的混乱还直接传导到国际舆论场。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有人叫好,觉得是为了民主,也有人担心局势失控扩大化。全球不是什么心照不宣的铁板一块,这场博弈各有算盘,谁都怕自己捞不到好,还被拖下水。
军事冲突和政经动荡直接挂钩,全球能源市场首先遭殃。只要战火升级,油价天然气价都要跟着飙。一边是欧洲人愁着取暖,一边是全球经济又要被拖进泥潭。美国军援花的钱也不是白给,通胀焦虑、财政压力都攒着等爆发,一旦出事,吃亏的不止谁。
特朗普一手推政策,一手玩摇摆,把全球安全搅成一锅粥,“说一套做一套”成了新常态。美俄欧之间的关系越发扑朔迷离,这片战场的硝烟背后,是各方都在算最后的账。下一颗导弹打向哪里,谁真把红线画到底,没人敢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表态、每一笔军援,都在不断加注,把矛盾堆得更高。
喧嚣背后,局势不可能靠口头“最后通牒”解决,美国的政策暧昧和战场现状彼此裹挟。俄乌冲突,从来不是单纯的前线对抗,更是一场全世界的神经战。每一招,每一次反转,都让局势再难回头。
#致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