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像个刚跑完半马还穿着高跟鞋的选手,脚步快得让人眼前一亮,但前高就在眼前,随手一踩可能就要喘口气。
眼下最关键的两个参考点是9月24日和10月9日的前高,4000点这一档位让短期走势变得有点考验耐心。
从中长期脉络来看,科技板块依旧是主角。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改革释放出明确信号,监管层在为创新企业铺路,这类政策性红利不是一朝一夕能抹掉的。
三季报的盘点也很直观,光模块、PCB、存储芯片、锂电与储能、半导体和部分软件公司交出比较亮眼的成绩单,对比之下,消费端表现偏弱,曾经稳得像山的“白水”们在营收和利润上出现明显下滑,短期内业绩修复至少还需要时间。
盘面结构目前呈现出“大票撑起舞台、小票情绪低迷”的格局。
技术上可以看到蓝线在上、黄线在下,两者距离拉大,这在实战语言里就是弹性集中在龙头、市场需要靠核心股撑场。
以中枢为底仓的思路很合逻辑:底仓持有不动,机动仓要分层管理。
那些已经接近或超过9月24日、10月9日两次前高的个股,先逐步把浮盈兑现一部分,留出安全边际;而与前高还有较大距离的科技大盘股,包括互联网与券商等受益于流动性和估值修复的大票,可以继续持有等待节奏。
有个反向观点值得认真对待。
部分投资者认为科技板块短期估值已被提前消化,再加上消费板块股价处在较低位,出现估值修复或资金轮动的概率不小。
反对者拿出三季报里消费端普遍低迷这一事实反向推理:因为基数已经压低,任何政策或节日拉动都可能引发被低估板块的阶段性反弹。
这个论点有理有据,痛点在于回到业绩端是否持续,以及资金是否愿意在没有明显业绩支撑的情况下长期驻扎。
把现实拉回操作层面,建议形成一套可执行的节奏表:把长期配置与短线应对分开考虑,底仓以高确定性的科技龙头为主,机动仓设定明确的止盈线和分批兑现计划,接近历史高位的票尤其要果断;如遇整体回调,优先观察流动性是否收紧、政策面是否出现逆转,再决定加仓或重仓调整。
风险管理永远不能被情绪压过理性,牛市里也要带着保命的计划。
与读者聊天时,有人会说“没想到吧,科技还能撑这么久”,也有人会拽着地方口音反问“该不该全仓消费?”把两种声音放在台面上能更清晰地看到市场的张力。
复盘这轮行情,会发现每一次显著上涨背后都有资金和政策两个推手,单靠一方难以维持。
创业板在前高附近出现震荡是市场在为下一段路做准备,关键是把仓位安排成能安稳过夜的状态。
结尾回到开头那张画面:穿着高跟鞋的选手站在冲刺线前,既有冲破的动力,也需要稳住脚跟。
想听听你的操作节奏是怎样的,是选择先落袋为安,还是赌一把再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