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凌晨,印巴边境方向,印度军方对巴基斯坦境内和巴控克什米尔的9处地点发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巴基斯坦反过来说自己没受伤,还在印度领空打下6架印度飞机,其中有3架“阵风”、1架苏-30MKI、1架米格-29和1架“苍鹭”无人机。两边话差得很大,目前没有能让外界一下子拍板的公开证据。
一个事实:印度说打的是恐怖分子窝点,巴方说“毫发无损还反击成功”。一句大白话解读:这就像吵架各讲各的,真相得靠实物和照片说话。
一个事实:最扎眼的实物来了——一枚巴方PL-15E空对空导弹没炸,掉在印度北部旁遮普的农田里,被印度军方捡走。大白话:真家伙躺地上,比谁嘴硬更有说服力。
一个事实:多家印度媒体称,这枚PL-15E没有自毁机制。大白话:按理说打偏或失效就该自己炸掉,免得泄密;这次没自毁,相当于把“技术底裤”被对手看了个七七八八。
一个事实:印度的国防研究机构把导弹拉回去剖析,发现用的是紧凑型“超级雷达”,飞得超过5马赫,还特别不怕对手的信号干扰。大白话:这玩意儿眼睛尖、腿快、耳朵不容易被噪音骗。
一个事实:印度打算把这套雷达思路塞进自家的“阿斯特拉Mark2”。大白话:看了别人的作业,想把好点子抄到自家卷子上。
一个事实:印度现役“阿斯特拉Mark1”射程大约110公里、速度4.5马赫,主要挂在苏-30MKI上,“光辉”战机那边因为航电对不上口,一度耽误了差不多一年。大白话:手里有刀,但刀身短半截,还没完全装到所有家当上。
一个事实:巴方用的PL-15E是出口型,射程也有约145公里,速度更快,抗干扰更猛。大白话:谁胳膊更长,谁更可能先打到人。
一个事实:印度给“阿斯特拉Mark2”定的目标是先到160公里,最好摸到200公里。大白话:印度也想把胳膊拉长,争口气。
一个事实:印度过去搞“阿卡什”等导弹,进度常常拖。大白话:这活不是换电池,牵一发动全身,工期容易拐弯。
一个事实:印度还有条“快刀”——法国“流星”导弹,给“阵风”用,能打150公里,用的是会边吸气边加速的发动机,还能“发射后再找准目标”。大白话:这刀锋利,但得看法国的货和服务,自己说了不算。
一个事实:这次空战里,巴基斯坦把预警机当空中指挥车和“千里眼”,战斗机负责把导弹甩出去,导弹飞行途中靠无线电“收短信改路线”。大白话:A在高处当望风,B负责开火,C在路上有人给它不停指路。
另一种可能是:那枚PL-15E没自毁,不一定是没有这个功能,也可能是条件没触发或出现故障。大白话:不是每次安全气囊都准时弹,也可能是传感器“走神”了。
更深入的观察是:印度拿到实物后,短期内就算造不出同款,也可能迅速改进干扰和诱骗的招数,比如更有针对性地“吵它的耳朵”。大白话:摸清了对手耳朵怕什么噪音,下次就对着弱点使劲吵。
一个事实:有印度媒体称,巴方用“预警机盯、友机射、导弹飞”的配合,让PL-15E在“阵风”的雷达探测距离之外就开始追杀。这个说法目前外界还无法独立核对。大白话: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谁先看到、谁先出拳,谁就更占便宜。
收尾的画面是这样的:旁遮普清晨的田里,露水还挂在麦穗上,几名印度士兵把一根灰色长管子用帆布裹好抬上车,农民在旁边小声嘀咕“像火箭”;同一时间,巴基斯坦某机场里,飞行员摸着机翼上的空挂点,心里盘算下一次起飞的节奏。你更支持哪条路:先花钱买“现成的好刀”保证眼前能打,还是放慢速度把“自家的刀”磨到足够锋利?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