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191型强在哪?碾压俄萨尔玛,优势不止射程!
产品展示
191型强在哪?碾压俄萨尔玛,优势不止射程!
发布日期:2025-10-10 06:25    点击次数:122

中国191型火箭炮的真实实力:对俄罗斯萨尔玛的全维度碾压

如果现代火箭炮是一场考试,俄罗斯的“萨尔玛”可能刚刚及格,而中国的PHL-191却直接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不仅答题快,还能用多种解法搞定附加题。 这两款装备的差距,远不止射程表上的数字那么简单。

一、设计理念:老式改装车与智能电动车的代沟

萨尔玛的本质是苏联时代BM-30“龙卷风”的修修补补版,核心设计停留在上世纪框架,如同在老旧燃油车上加装导航屏,骨子里还是机械逻辑。 而191型从诞生之初就瞄准信息化战场,采用模块化架构,类似特斯拉的“硬件预埋+软件升级”思路,一辆车可兼容300毫米、370毫米火箭弹乃至750毫米战术导弹。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两者的天花板:萨尔玛只能勉强跟上现代战场节奏,191型则重新定义了火箭炮的战场角色。

二、射程与精度:百米散弹枪与狙击枪的差别

萨尔玛的最大射程约90公里,误差达数十米至上百米,依赖惯性制导的它更像“面积覆盖工具”,在乌克兰战场上常因目标转移而打空。 反观191型,基础射程150公里,搭配战术导弹模块时直达500公里相当于从河北发射就能覆盖台岛全境。 精度:北斗卫星导航+激光末端制导将误差压缩到15米以内,甚至可实现后发弹药钻入先炸弹坑的“神操作”。这种能力让191型能从火力覆盖工具升级为“点穴式打击武器”,直接摧毁指挥中心、机库等高价值目标。

三、生存能力:3分钟装填与10分钟跑路的生死线

现代战场上,火箭炮的生存取决于“打了就跑”的速度。 萨尔玛需要3分钟以上完成装填和状态转换,这段时间足够敌方反炮兵雷达锁定并反击。 而191型的模块化发射箱设计,让整体更换时间缩短至10分钟,配合70公里/小时的公路机动速度,发射后几分钟内即可撤离数公里。 俄乌战场已证明,缓慢的装填速度等于自杀,而191型的快速响应能力使其能在无人机侦察、反制火力到来前消失无踪。

四、信息化:单机游戏与云端联机的降维打击

萨尔玛的火控系统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缺乏数据链支持,犹如单机游戏里的孤胆英雄。 191型则深度融入体系作战:火控系统直接接收无人机、卫星的实时数据,实现“发现即打击”。 例如在演习中,191型可调用“攻击-2”无人机进行目标确认与毁伤评估,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这种能力使其能同时打击多个动态目标,而萨尔玛还在用无线电喊话坐标,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攻击失效。

五、多任务适应性:瑞士军刀与专业工具包的差距

萨尔玛仅能发射300毫米火箭弹,功能单一。191型则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一车多用”:370毫米钻地弹可穿透加固工事;末敏弹专攻坦克顶部装甲;750毫米战术导弹甚至能执行反舰任务。 这种灵活性大幅提升了效费比一次出动可应对不同目标,而萨尔玛需要多套系统配合才能实现类似效果。

六、技术代差的根源:老本吃尽与全面创新的比拼

萨尔玛的困境折射出俄罗斯军工的无奈:苏联解体后产业链碎片化,只能在旧框架内小修小补。中国则通过持续投入,在材料、制导、信息系统等领域全面突破。 例如191型采用的北斗导航、数字化发射药等技术,均依赖自主产业链。 这种系统性创新让191型不仅参数领先,更在可靠性、升级潜力上形成代际优势。

战场不认情怀,只认结果。当191型在演习中用750毫米导弹精准命中数百公里外目标时,萨尔玛还在为90公里内的命中率挣扎。 这两款武器的对比,早已超越武器本身,成为两国军工发展路径的缩影。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