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怕被中国超更怕中国不超,福建舰的成功,让俄军迷精神都快分裂了
产品展示
怕被中国超更怕中国不超,福建舰的成功,让俄军迷精神都快分裂了
发布日期:2025-10-10 10:26    点击次数:92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你很难想象福建舰这次电磁弹射试验的消息,竟然能把全球军事圈搅得天翻地覆。

2025年秋天,这条新闻像长了翅膀似的,一夜之间就冲进了俄罗斯的社交平台和专业论坛。

各路军事网站连夜扒技术细节,不仅把福建舰弹射流程拆得明明白白,还直言中国已经在关键领域甩开了俄罗斯一大截。

但说来也怪,俄罗斯那边刚开始还是一片承认和羡慕,第二天风向就变了。

有人转发了篇匿名“专家”文章,硬说电磁弹射其实是苏联几十年前就玩剩下的东西,中国不过是捡了点技术残渣。

更离谱的是,过去总有人嫌中国“抄苏联武器”,现在反而有人希望中国真能“抄”得彻底点。表面上是技术之争,细细一看,里面藏着的其实是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落差。

先说俄罗斯媒体。

福建舰弹射试验刚公布时,“军事观察”网站直接发了长文,细致到什么“绿马甲”“黄马甲”的工作流程都给读者讲清楚,

还点明中国这套电磁弹射系统已经达到了可以实战的标准。

最让人震撼的是,中国还是全球第一个把五代舰载机用弹射方式送上航母的国家,连美国福特号都还没做到。

俄罗斯另一家知名网站“Topwar”也承认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能效比达到92%,比福特级还高。

但没过多久,这家网站突然改口,开始挑毛病,说什么舰载机搭载量不够、弹射系统不靠谱,甚至把福建舰说成是美苏装备的“杂交品”。

这种前后反差,其实透露出一种极度焦虑感。

比起媒体装腔作势,俄罗斯网友更直接。评论区里高赞留言一条接一条。

有人感慨,1990年代他们把“基辅”号、“明斯克”号卖给中国,最后中国竟然玩成了三艘航母,还能弹射歼-35。

还有人算账,说中国从瓦良格号到电磁弹射只花了二十来年,而俄罗斯自己修一艘航母动辄八年还不见完工。谈到这些,羡慕和无奈都写在脸上。

有网友晒出库兹涅佐夫号的照片,锈迹斑斑,甲板上全是施工围挡,配文直接说“人家在弹射新战机,我们的航母还在码头养老”。这种对比其实不是空穴来风。

回到1990年代,中俄在航母领域的起点,简直天差地别。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库兹涅佐夫号这种全球少有的重型航母,还有比较完整的设计思路和产业链。

而中国那时候,主力海军还停留在老式驱逐舰,航母对中国来说连梦想都算不上。

中国摸到航母门槛,真的是靠“捡破烂”起步。1985年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拆开一看才明白航母是怎么回事。

后来买了俄罗斯的基辅号、明斯克号,技术没吃透,最后只能拿来做军事主题公园。

真正的转折,是1998年买下乌克兰的瓦良格号——那时候这艘船只造了七成,锈迹斑斑,谁都没想到它会成为中国航母的起点。

中国用了二十多年,走出了“三步走”战略。辽宁舰服役后,技术和人才都逐渐积累起来。山东舰交付,彻底实现了国产化。到了福建舰,直接跨过蒸汽弹射,电磁弹射一举成功。

这个系统由马伟明团队研发,蓄能速度快、适配多种机型,可靠性甚至比美国福特号还高不少。

再看俄罗斯的发展,却是一路下滑。库兹涅佐夫号成了独苗,2017年开始大修,结果事故连连——浮船坞沉没,吊车砸穿甲板,舰体起火,维修成本直线上升。

到2025年,俄罗斯国防部不得不承认,航母维修全面暂停,甚至有人建议干脆退役。要真这样,俄罗斯就成了联合国五常里唯一没航母的国家。

说到底,俄罗斯的困局根源在于“产业链断裂”和“资源短缺”。苏联时期搞航母是全国协作,黑海造船厂、乌克兰发动机、各地配套工厂一起上阵。

苏联一解体,造船厂留在乌克兰,配套工厂四分五裂,俄罗斯只继承了航母本身,却丢了“造航母的工具箱”。修库兹涅佐夫号时,连锅炉零件都得重新设计,进度自然慢得离谱。

军费又被优先投向战场,航母维修资金一压再压,最后就是“修不起、造不出”的死循环。

这种现实困局,让俄罗斯军迷的心态越来越复杂。媒体一会儿夸福建舰能对抗福特号,一会儿又骂中国抄袭苏联技术,本质上是不愿承认“学生已经超越老师”。

有专家拿福建舰和苏联未完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对比,却只提排水量类似,避开技术路线完全不同的事实。

更没人敢说,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只造了三成就拆了卖废钢,连全套图纸都没留下。

中国能从拆墨尔本号、做主题公园,到自主研发电磁弹射,靠的不是“抄袭”,而是全国上下齐心、工业体系完善还有战略投入的定力。

军事力量的根本,从来不是靠谁继承了什么遗产,也不是嘴上的争论,而是脚踏实地的创新和持续投入。这种差距,已经不只是航母数量,更是整个体系的进步和信心。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