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在首次授予军衔时,评定标准非常严苛,而且由于当时过度参照苏联方面的建议,军衔等级被普遍压低。许多军官实际获授军衔普遍比其编制所应匹配的军衔低出一到两个级别。
以军长和师长为例,按照编制,前者本应授予中将军衔,后者应为少将。但事实上,在职的66名军长及军政委中,仅8人获得中将军衔。在73名师长及师政委中,仅有3人被授予少将。这一问题持续了四年才逐步得到调整和修正。
除却这一制度性缺憾,更为棘手的局面也随之出现。在首次上将授衔名单中,陕北籍贯的代表人物竟然未被列入。要知道,陕北延安从1935年起,成为红军主要力量扎根的核心地区,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陕北地区既无一人获得“开国元帅”或“开国大将”军衔,这并非因缺乏杰出人物,而是由于诸如刘志丹、谢子长等陕西革命先驱,在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未能亲历新中国的诞生。这不仅是陕北的遗憾,也属于国家之憾。
深知陕西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毛主席敏锐意识到陕北代表缺席授衔名单的严重性。他紧急从四川调回时任副省长的阎红彦,并授予其上将军衔。
阎红彦何以获得如此殊荣?
作为陕甘革命重要奠基者之一,阎红彦的革命历程极具代表性。他1909年生于陕西安定(今子长)瓦窑堡,自幼家境清贫,仅在私塾就读半年即辍学。1924年为求生计,从军于陕北军阀井岳秀部队,初为勤务兵。年仅16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谢子长、李象九等人领导了陕北地区首场武装起义清涧起义,阎红彦在两人指挥下参与冲入县衙,生擒敌县长李友之。虽因镇压而失败,阎红彦被迫流亡山西,转而开展秘密革命工作。
1931年,他奉党组织指示赴晋西组建武装队伍,与中共党人联合募集物资、组织渡河、动员群众,最终率领武装力量成功西渡黄河,进一步拓展革命势力。通过游击战方式,队伍逐渐壮大,阎红彦甚至将当地武装烟商改编为革命队伍,使晋西的力量达到数百之众,并在抗日战争中广泛吸纳有识之士,壮大抗日同盟军。
1932年,抗日同盟军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阎红彦赴陕西省委汇报并带回《古田会议决议》,据此在陕甘地区开辟了首块革命根据地。凭其在陕西革命中的深远贡献,党中央将阎红彦与谢子长、刘志丹并列,称之为“西北红军与陕甘根据地的奠基人”。
陕西革命根据地尽管广袤,却因土地贫瘠、粮食有限,难以长期供养军队。毛主席为解决军需,决定东征山西,并任命阎红彦为师长,组建黄河游击师。这次东征需再次渡河,阎红彦凭借先前经验,承担重任,带领红军顺利过河,亦因此得到毛主席特意表扬。在沿河游击队的基础上,红军组建第三十军。东征期间,阎红彦仅率六百余人即歼灭敌军一千。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国统一抗日战线,阎红彦带领后卫部队阻击敌军,掩护主力安全渡黄河,却陷入敌军重围。情急之下,他主动要求留下断后。最终分队得以突围,而他自己则坚守至最后一刻,显示出极强的担当与勇气。
1947年,红军挥师挺进大别山,形势危急。蒋介石调重兵试图歼灭我军,内部也出现动摇情绪。此时,阎红彦向士兵们反复阐述党中央战略布局,强调进山不是被动受困,而是为了吸引敌人主力,为其他解放区制造更好战略局面。正因他的自信与鼓励,极大稳定和激励了全军士气。
1948年,阎红彦带领部队攻打宿县,并在战事完成后,主动回援尚在鏖战的兄弟部队。获胜后,他提议分享缴获物资及战利品,展示开阔胸襟。正如史书所言,凡有大成就者,必具备非凡的勇略谋略与人格。阎红彦不仅善于领会上级作战意图,而且忠诚坚毅,从不轻言放弃同志。在党史著作中,有评价称阎红彦“不仅是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更是一位具远见卓识的政治领导者”。
1934年,阎红彦受命出使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从上海辗转东北,跋涉千里,于当年十月抵达,随后赴莫斯科国际学校学习。长征期间与外界失联,中央驻外代表团命他携带密电返回祖国。他昼夜苦学英语,记熟密码,乔装富商,骑骆驼横跨西域,途经多个省份,终于于红军长征落幕时,到达北平。返乡后,他在瓦窑堡详细口述密电,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
1948年,刘邓、陈粟和陈赓兵团联合组成中原野战军,展开与国民党军队的决战。阎红彦带队转战豫西,战役间歇,他组织士兵诉说旧社会苦难,并发动整军运动,有效提升了部队斗志。随后的郑州战役,阎红彦仔细侦查研究,亲自带队攻坚,拔除强敌。其后,淮海战役爆发,他再度领兵攻占宿县,成功切断敌军与外部的联系,加快了战局进展。激烈的战场环境下,阎红彦与将士同甘共苦。一次敌我混战,血流如注,他与陈锡联同赴前线指挥,表现异常冷静,甚至被提醒“敌人近在咫尺”,但依旧冷静部署。
陕北英烈的牺牲和阎红彦的贡献,深深铭刻在领导人记忆之中。谈及1955年授衔典礼,毛主席坦言:“陕北师的问题是我处理得不妥,我看阎红彦就是陕北师的典型代表。”中央随即紧急调派阎红彦参与授衔仪式,弥补历史遗憾。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身负赫赫战功的英雄,并未倒在战场,却在动荡年代遭遇不白之冤。生活困顿,昼夜不得安眠,甚至有一天连续12小时水米未进。曾有一名小女孩送来一碗荷包蛋,阎红彦在极度压抑中感叹:“多好的人民啊。”终因冤屈,阎红彦于58岁时含冤去世。噩耗传至周恩来,举国震惊与哀悼。1978年,阎红彦获得平反。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亲笔题词,以缅怀这位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共和国开国上将。
参考书目:
《开国上将阎红彦的无畏人生》 冯晓蔚
《当年鏖战急:毛主席与军事人物的交往》 王爱枝
《开国上将阎红彦军旅生涯》 夏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