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头一辈子都泡在鱼雷车间里,手上沾满了机油和金属屑。
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摸到那枚粗笨的“铁疙瘩”时,他压根没想到这玩意儿能变得这么灵巧。
那会儿的鱼雷就是个耿直汉子,只会走直线,扔出去全凭运气,水兵们都戏称它是“大海捞针的铁棍子”。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中国鱼雷成了连外国专家都要竖起拇指的“深海猎手”?
最开始那会儿真是要啥没啥。
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弄来的53-51型鱼雷,拆开一看里面全是谜题。
一群技术人员围着图纸挠头,车间里烟灰缸总是堆得冒尖。
老师傅们硬是靠着手摇计算尺和铅笔头,一点点还原出中国第一条鱼雷——鱼1型。
虽说只是个直来直去的愣头青,可好歹是自家孩子,再怎么笨也疼得慌。
给鱼雷装上耳朵可比想象中难多了。
仿制声自导鱼雷那阵子,实验室整天传来各种怪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水产市场搬来了。
技术员们守着示波器一看就是整宿,眼睛熬得比兔子还红。
鱼2型第一次成功捕捉到目标信号那天,整个码头都沸腾了,老工程师抱着冰冷的雷头又哭又笑,旁边年轻人都偷偷抹眼角。
自主研发的路走得磕磕绊绊。
搞深水反潜的鱼3型时,光是密封问题就折腾掉大伙儿半年头发。
测试时有个小零件不过关,整条雷就直接沉底找不着了,急得总工当场摔了搪瓷缸。
后来改进型鱼3乙加上了线导技术,就像给猎犬系上了牵引绳,指哪儿打哪儿,这才让潜艇部队挺直了腰杆子。
舰用鱼雷也没闲着。
鱼4型从苏联53-56型学出师,后来青出于蓝搞出被动声导型,舰长们都说这玩意比猎犬鼻子还灵。
那时期车间里最常听见的话是“再试一次”,报废的零件堆得比墙都高,但没人说要放弃。
转折点出现在九十年代。
引进俄罗斯TEST-71鱼雷技术时,老师傅们看得两眼放光——原来还能这么玩!
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套功夫让中国人玩明白了。
鱼6型就是这么来的,热动力系统安静得像猫走路,线导加声导的双重保险,让它成了海军最靠谱的老伙计。
最让外界惊讶的是鱼8火箭助飞鱼雷。
这玩意儿跟窜天猴似的从垂直发射井蹦出来,飞到预定地点才打开降落伞入水,把反潜距离直接拽出去百来公里。
当年参加演习的外国观察员看得目瞪口呆,回去就在报告里写了满满三页纸。
轻量级的鱼7型同样争气。
仿制美国MK-46却走出了自己的路,现在直升机吊着它就像揣着水下手枪,见到潜艇二话不说就能招呼。
如今最新的鱼10、鱼11采用闭式循环动力,速度又快又安静,性能挤进世界第一梯队。
车间里年轻技术员们再不用像师父那代靠锉刀打磨零件,全是数控机床嗡嗡作响,老师傅背着手溜达时总嘀咕:“这帮小崽子真是赶上好时候喽。”
外贸系列的ET型号更是成了国际市场的香饽饽,中东土豪和东南亚国家都抢着要,签合同时还非得让老师傅去现场才放心。
老张头去年退休时抚摸着新下线的鱼雷,感觉像是在摸孙子的脑袋。
他记得最初那批鱼雷需要二十多人抬着走,现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轻轻一抓就搞定。
六十多年光阴过去,当初那个追着别人学的徒弟,如今也成了别人偷偷模仿的对象。
车间的白墙上至今还挂着那句褪色的标语——水下长城,护我海疆。
每个字都浸着机油味,也浸着几代人的青春。
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