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老屋变片场,这事儿听着新鲜。在武汉黄陂区,有座六百多岁的大余湾最近彻底火了——不是靠老祖宗留下的青砖黛瓦,而是被短剧剧组盯上了。74岁的李凤兰婆婆端着饭碗看热闹,自家祖传的老宅院里,穿着古装的演员正对着手机镜头念台词,屋檐下挂着剧组临时拉的补光灯。
这座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来的古村落,原本以"四匠"手艺闻名。石砌宅院藏着四十多栋明清老屋,巷子窄得两人并肩都嫌挤。谁曾想这些快被年轻人遗忘的老房子,如今成了短剧导演眼里的香饽饽。高峰期村里同时有五六个剧组在抢场地,石板路上跑着穿西装的群演,祠堂门口停着装满器材的货车。
村民刚开始觉得稀奇,现在都学会跟剧组讨价还价了。老屋租金按天算,拍一天给一天钱,比种地来得快。有个剧组为了拍晨戏,把全村公鸡买下来当"闹钟",结果第二天全村的狗跟着瞎叫唤。这些趣事被游客拍上网,连着三天把大余湾送上了热搜。
要说这些短剧为什么扎堆往这儿跑,导演们看中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不用搭景,推开木门就是天然片场。青苔斑驳的墙根当背景,连磨盘上的裂痕都透着年代感。有部民国剧在这里取景,道具组愣是没舍得在老墙上贴一张海报,生怕破坏了那种时光打磨出来的质感。
游客们现在来大余湾可热闹了,左手举着自拍杆,右手还得防着误入镜头。运气好的能撞见拍戏现场,看演员在自家祖屋前飙戏。村里小卖部的冰棍销量翻了三倍,老板娘现在进货都挑古装剧里常出现的款式。最逗的是那些追星的小姑娘,蹲在巷子口等偶像,结果等来一群本色出演的村民大爷。
文物保护专家倒是看得开,说适度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只要不动承重墙,让老房子沾点人间烟火气反而能延年益寿。倒是提醒剧组别在古井边抽烟,上次有个场务把烟头扔进去,被村里老太太追着骂了三条街。
眼下最忙的要数景区管理员老褚,手机快被剧组预约电话打爆。他琢磨着得立个新规矩:拍吻戏得提前报备,免得吓着村里九旬高龄的太婆。倒是那些返乡的年轻人开了窍,把自家老屋改造成民宿,床头还贴着"某剧组在此取景"的告示牌。
古村遇上新潮流,就像陈年老酒兑了气泡水,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