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刚退役,转头就要进立法会,这事儿听着像段子,偏偏有人把它当真了。”
巴黎的剑光还没散,江旻憓就拎着金牌跳进香港立法会选举的泳池。水没摸热,她已经成了热搜钉子户:一边被小红书当“中产养女模版”供着,一边被脸书骂成“真人版Melody”。我翻了三天评论,越看越像看一场大型真人秀,观众分两拨,一拨忙着鼓掌,一拨忙着拆台。
先说鼓掌那拨。他们最爱扒细节:斯坦福本科、人大硕士、中文大博士,击剑教练请的是欧洲冠军,兴趣班从芭蕾到竖琴排满行程表。博主们把这些碎片拼成一条金光闪闪的梯子,标题统一——“养女儿就该照这个模板来”。评论区一片“求同款爸妈”,好像复制了课程表就能复制冠军。没人提她练剑练到膝盖积水,也没人算她爸妈到底掏了多少学费,大家只想抓住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捷径。
拆台那拨更直接。“才上班一年多,马会助理经理能懂旅游?”“连加拿大护照都刚扔,怕不是临时抱佛脚。”最损的评论把她的微笑截图做成表情包,配文“幼儿园班长竞选发言”。姚柏良突然改跑道去选别的界别,更给阴谋论添了把火,“让位”俩字被刷成热门词条。姚柏良自己出来否认,可网友不买账,他们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
江旻憓自己倒挺淡定。记者会上,她一句“体育精神适用于所有界别”把问题弹回去,转身问记者“食咗饭未”。这操作让场子瞬间变成茶餐厅,尴尬里带点好笑。可笑声背后,大家心里那杆秤开始晃:政治到底需不需要专业,还是只要“够红够爱国”就能上桌?
我特意翻了她的履历,发现她确实没干过一天的旅行社、酒店、航空。旅游界功能界别的门槛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起码得懂行规、熟人脉,可她连行业酒会都没参加过几场。支持者说“可以学”,反对者翻白眼“立法会不是补习班”。两边吵得热闹,倒让真正的旅游从业者成了背景板,没人问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代表。
更微妙的是站台阵容。信和、美丽华、粤海、旅议会,一水儿的大佬排排站,像给新人撑场面。这阵仗在别的界别少见,偏偏落在资历最浅的她身上,难怪网友调侃“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大佬们倒也不避讳,直说看重她的“正能量”,可正能量不能替酒店拉客,也不能替旅行社通关。
我捋了下时间线:八月夺冠,九月退役,十月入职马会,十一月参选。每一步踩得准,像有人提前写好剧本。可剧本归剧本,演得好不好还得看现场发挥。她的现场发挥目前只有微笑和“多谢”,政纲、预算、法案,统统欠奉。记者问急了,她就把话题绕回“我爱香港”,这招对付粉丝够用,对付选民够呛。
网上吵翻天,现实里却安静得多。旅游界的小老板忙着算复苏后的账,导游忙着抢团单,没人真有空陪奥运明星过家家。他们更关心通关政策、航班航线、消费券几时发,可这些问题在江旻憓的发布会上连影子都没出现。于是大家继续观望,像等一部烂剧更新,看看下一集会不会突然反转。
其实她不是第一个跨界的。前有退役运动员当校长,后有演员变身议员,观众早该习惯。但这一次骂声格外大,大概因为她的“天真”太不遮掩。成年人参政还用小学生的语气,就像穿西装配球鞋,怎么看怎么别扭。可换个角度想,也许她只是还没学会那套官话,先拿体育采访的模板应付着。
说到底,香港立法会三十五个功能界别,每个都像一个小圈子,外人看不懂,里面的人不想让人看懂。江旻憓的出现,把聚光灯打在了旅游界这个小角落,照出了里面的暗门和裂缝。她能不能赢,谁也说不准,毕竟名气在投票日能换多少票,谁也没试过。但就算输了,她也已经赢了流量,赢了话题,赢了下一季真人秀的入场券。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她发布会上的小动作:频频回头找业界大佬的眼神,像击剑比赛里找教练的手势。那一刻她不是奥运冠军,也不是候选人,就是一个刚上场的新人,怕走错步,怕说错话。观众席上有人鼓掌,有人喝倒彩,她站在中间,笑得越来越用力,仿佛只要嘴角不掉,剑就不会掉。
选举还有几个月,够她补课,也够她再掉几次链子。至于旅游界要的是金牌还是账本,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你觉得,这种“金牌光环+零经验”的组合,真能帮香港旅游回血,还是只是把赛场套路搬进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