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提出即便停火西方也需提供250万枚炮弹的要求,背后既是乌军的现实困境,也是西方盟友不堪重负的军援压力。2025年8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向西方提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要求:即便处于停火状态,西方仍需向乌克兰提供250万枚炮弹;若冲突持续,则需供应450万枚。
这一数字远远超过西方目前的炮弹生产能力,德国莱茵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明·帕佩格坦言,当前西方炮弹年产量仅约200万发,远不能满足需求。泽连斯基在2025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首次提出其停火条件:可以暂时不提领土问题,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他心目中的安全保障,说白了就是加入北约。
除寻求北约保护外,泽连斯基还要求20万名欧洲士兵充当维和部队,这个数字相当于法国整个武装部队的规模,令欧洲国家望而却步。泽连斯基的真正意图很明确:用北约成员身份换取暂时搁置领土争议,为自己争取重组军力、重整旗鼓的时间。
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一场残酷的炮弹消耗战。 据统计,战场上70%以上的伤亡是由炮火造成的。在交战高峰时期,乌军日均发射炮弹超过1万发,而俄军更是可以达到日均5万发的水平。 这种消耗速度远超西方国家预期,尽管西方竭尽所能地为乌军提供弹药,依然抵不上乌军的消耗。
乌克兰前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曾表示,如果弹药充足,乌军炮兵每月可发射59.4万发炮弹。 因此,乌克兰希望欧盟每月至少能提供25万发炮弹。西方国家的炮弹产能面临巨大瓶颈。 作为世界第一大军火生产国,美国目前155毫米炮弹的月产量仅为2.4万发,虽然计划在2024年将产能提升至每月8万发,但依然距离乌军的需求量很远。
欧洲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欧盟各国目前月产2万发至5.5万发各型炮弹。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作为西方最大的炮弹生产商,每月生产约3.75万发炮弹,并计划将产量提高到月产5万发。欧美炮弹产能总和仍不足俄罗斯一半。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承认俄罗斯弹药产量已达北约国家的12倍,欧盟2025年目标月产量25万发,仍不足俄方产能的1/3。
西方军工企业成为俄乌冲突的显著受益者。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额同比增长46%,达到23.05亿欧元,超出市场预期,国防订单是推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因素。英国《金融时报》将莱茵金属公司列为“全球不稳定局势加剧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该公司的供应清单涵盖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运兵车、防空系统及火炮弹药等多种装备。
莱茵金属公司CEO阿明·帕佩格在股东大会上得意地宣布:“我们为乌克兰量身定做的无人机干扰系统,故障率比和平时期产品高出17%,但这正是战场所需的可靠性。 ”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不是“支持”,而是生存命脉。 数据显示,2024至2025年,美国援助占乌克兰外援总额的62%,金额高达670亿美元。 乌军82%的军费靠外援支撑,70%的装备来自美国。
一旦美国断供,乌军将面临三重致命打击:防空崩溃、弹药见底、后勤断链。 没有美国卫星情报和物流支持,乌军指挥效率将暴跌。特朗普政府已经对泽连斯基的反复无常表现出不满。 有迹象显示,美国可能会调整对乌政策,例如将“俄乌问题特使”凯洛格降职为“乌克兰事务特使”,释放出对乌克兰不满的信号。
俄罗斯方面多次表达对西方武器援助的强烈反对。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指出,任何载有西方援乌武器的货物,都将成为俄罗斯的合法打击目标。俄罗斯不仅反对武器援助,也拒绝暂时停火的提议。 俄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除非西方停止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否则俄罗斯不会接受30天停火的提议。
俄罗斯在炮弹产能方面拥有显著优势。 数据显示,俄罗斯目前每月生产约25万发炮弹(主要为152mm和122mm口径),2025年产能较2023年增长约40%。欧盟内部在对乌援助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 当泽连斯基向欧盟索要50亿欧元购买炮弹时,匈牙利拒绝签署峰会结论中与乌克兰相关的部分,而其余26国才支持该部分内容。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指出,欧盟援助乌克兰的军事计划应该建立在成员国自愿的基础上,斯洛伐克不能被迫从预算中拨出2.5亿欧元用于对乌克兰进行军事援助。即便是欧洲核心国家,也对持续援助乌克兰感到压力。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的秘密会议上曾摔了咖啡杯:“我们正在用欧元给乌克兰人铸造裹尸袋! ”
莱茵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帕佩格指出,若要彻底补充欧洲的炮弹储备,至少需要10年时间。现实是,乌克兰的炮弹需求与西方产能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俄罗斯目前每月生产约25万发炮弹,并通过翻新旧弹和朝鲜援助(已提供超过1200万发炮弹及火箭弹),使其总供应量远超乌克兰。冲突的持久化让军事工业复合体发了财,却让乌克兰民众和西方国家纳税人付出了沉重代价。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