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队在美俄会谈前夕突然发起猛烈攻势,这可不是啥碰巧的事儿,而是早有预谋。你以为这只是战场上的一次意外?错了,这很大概率是莫斯科方面为了外交谈判特意准备的一个“前奏”。
8月13号那天,全世界媒体都眼巴巴等着看特朗普和普京的会面,可没想到,俄军在顿巴斯那边突然发力,搞了个大动作,新一轮的大规模进攻就这么开始了。这可不是心血来潮,人家这是精心策划的“军事加外交”双重压力战术,玩得那叫一个溜。
从打仗的角度看,俄罗斯军队挑在会面之前搞了个“两边同时进攻”的策略。这样一来,乌克兰军队的防线就被冲出了好多缺口。但关键的是,这行动就像是在外交谈判前给普京准备的一份“胜利礼物”,让他在谈判时能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腰杆儿自然就更硬了。这种做法就像是做生意谈判时“先把产品摆出来给人看”那一套,只不过俄罗斯军队摆出来的“产品”,是乌克兰军队丢掉的一个个防线。
乌军在多布罗皮利亚的防线被敌军推进了大约15公里,这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后退,更代表着顿涅茨克那边的防御网正一点点被撕开。要是运输线只剩下哈尔科夫那边能走,前线的物资供应就得走“远路独木桥”了。而且,更麻烦的是,内部的不满声音已经传开了。右翼武装的前头头克罗杰维奇,直接对着泽连斯基和西尔斯基总司令开腔,说指挥得一塌糊涂是导致败局的关键。简单说,战场上败得挺惨,连舆论阵地也快顶不住了。
普京那边突然有了新战果,这样一来,美俄峰会上他腰杆就更硬了,姿态自然强硬不少。特朗普嘛,大家都知道,他爱谈交易,但前提是对方手里得有筹码。普京这次的猛攻,正好给他凑足了“筹码”。乌克兰这边,局势就更不利了。泽连斯基得赶紧想办法找第三方来帮忙谈判,不然,要是俄军真把顿巴斯全占了,他在外交谈判桌上可能都没位置坐了。
很多人光盯着美、俄、乌这三方的纠葛,但欧洲那边的情况也不能忽视。要是顿巴斯守不住了,那难民潮、能源被卡脖子,还有极右翼势力的抬头,就会一连串地冲击欧盟,让里面乱成一锅粥。就像看看奥地利那样,极右翼就是趁着“战争—难民—恐慌”这股风,在政治上窜了起来的。要是顿巴斯真没了,布鲁塞尔不光会丢掉乌克兰这个挡箭牌,自家的政治地图还得往右边滑,那可就更头疼了。
这次行动是战争步伐和外交策略的巧妙结合,它巧妙地抓住了美国战略不明确的空档,同时也显现出乌克兰在战略持久力上的短板,不仅力量薄弱,政治团结也岌岌可危。要是乌克兰继续被动挨打,不主动布局,那以后在谈判时,他们可能只剩“别太快败下阵来”这个底牌了。至于俄罗斯这边,也别太高兴得太早。过往经验多次表明,战场上的一时优势如果被政治过度利用,很可能会变成长期的战略累赘,叙利亚的情况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俄军这次的强力进攻并非突如其来,它更像是在外交舞台之外的一次重拳出击。在乌克兰的这场冲突里,战场和谈判桌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谁能将战场上的优势转化为政治上的资本,谁就能在接下来的局势发展中占据更多主动权。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大局还远远没有结束,最终谁能成为赢家,现在还真的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