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上,一场史无前例的行动正在上演!面对菲律宾方面在黄岩岛挑衅失败后,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倒打一耙索要巨额赔偿的无理行径,北京的回应不再局限于外交辞令。随着一声令下,上万艘中国渔船如钢铁洪流般奔赴南海,它们的航迹不仅是生产线,更是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移动界碑。这不仅是开渔,更是一场不宣而战的法理与实力博弈的开始。
近来南海的风波,源头起于菲律宾方面一次失败的强闯黄岩岛行动。事后,菲方不仅未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其总统府反而公开表态,宣称对近期冲突概不负责,外交部长拉扎罗更是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试图在国际上指责中国。
更有甚者,他们还翻出了一桩旧案。去年六月,菲方未经中方允许,擅自向其在仁爱礁非法坐滩的军舰运送补给。中国海警依法进行拦截和登船搜查,并没收了一批危险武器。菲方自那时起便多次提出索赔,如今旧事重提,再次索要近八百万人民币的赔偿,中方的回应一如既往,是明确的拒绝。
然而,面对菲方的反复纠缠,中国的回应并未停留在外交辞令的交锋上。就在此时,一场规模宏大的行动,在南海海域拉开了序幕。
长达一百多天的南海休渔期正式结束,随着一声令下,中国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港口万船齐发,奔赴黄岩岛、西沙群岛等传统作业渔场。这并非一次寻常的“开渔”,其规模之大,令人瞩目。仅广东湛江一地,就有近三万艘渔船在同一天启航。
这数万艘渔船的航迹,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宣言。其背后,是中国渔民在黄岩岛等海域持续作业数百年的历史事实。这种不曾间断的生产活动,为中国主张的“历史性权利”提供了最鲜活、最持续的证据。在国际法实践中,长期、和平、连续的民间活动,往往是主权主张的重要支撑。
相比于外交文件的静态文字,这些渔船的引擎轰鸣和捕捞作业,是一种动态的、正在进行时的法理实践。每一次出海,每一次下网,都是在重申和巩固这一历史延续性。这种“以民促官”的方式,将主权声索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计之中,使其具备了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远比单纯的官方对峙更具说服力。
这次高调“开渔”的时机选择,本身就极具深意。它不仅是对菲律宾外交挑衅的无声回应,更是一次重塑南海生态保护叙事权的战略行动。长期以来,菲方不断在国际上散播中国“过度捕捞”、破坏南海生态的言论。
而中国此次用行动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驳。上万艘渔船是在严格执行了超过百日的休渔制度后才得以出海的。这清晰地表明,中国正在以制度化的方式,认真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海洋资源养护义务,致力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负责任的姿态,与一些指控形成了鲜明对比。有证据表明,部分菲律宾渔民在南海采用毒鱼、炸鱼等毁灭性的方式进行捕捞,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通过严格执行休渔再到有序开渔,中国不仅在事实上保护了海洋生态,也在舆论场上争夺了关于谁是南海环境“负责任维护者”的话语权。
这场声势浩大的渔业活动,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民间行为。在其背后,是国家力量的坚定支撑。中国海事部门启动了代号为“2025护航开渔行动”的专项任务,公开承诺为出海渔民“保驾护航”。
投入的资源足以说明一切。73艘海巡船、21架航空器,其中包括先进的无人机群和万吨级的“海巡09”指挥舰,共同构建起一张“海空一体”的立体监控网络。268名执法人员借助VTS交通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航道,已向渔船发送了超过千条安全指令,引导它们安全避让繁忙的商船区。
这种规模的护航,其意义远超保障生产安全。它向外界,特别是向菲律宾,发出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任何对中国渔民正常作业的干扰,都将被视为对中国国家利益的直接挑战。国家力量的存在,确保了渔民的经济活动能够不受外部威胁,这种“软性”的在场,实现了非军事化的威慑效果。若任何一艘中国渔船出现问题,菲方将无法轻易脱身。
中国的南海“开渔”,早已超越了渔获的经济价值。它是一场精心部署的多维行动,巧妙地将历史法理的实践、国际舆论的博弈以及国家力量的威慑融为一体。通过将数万艘渔船这一庞大的民事力量推向台前,并辅以强大的国家机器在背后提供保障,中国正在用一种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方式,稳固地推进自身的海洋战略。
这标志着其海洋维权思路的成熟。不再仅仅依赖于外交抗议或执法船对峙,而是将国家意志融入到最基础的经济生产活动中。每一艘渔船的航行轨迹,都汇聚成国家主权不容置疑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