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杭州某商场中庭,电视剧《我的男友是顶流》宣传活动现场。主演张予曦与毕雯珺,这对荧幕情侣在台上竟上演了长达数分钟的吻戏桥段重现,多次“热吻”引得台下粉丝尖叫震耳。根据现场观众向《北京青年报》提供的片段及搜狐娱乐报道,这并非剧情必要演示,而被普遍视为刻意“猛炒CP”。随后,#张予曦毕雯珺吻戏尺度#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前三。
舆论风暴:网友反应两极分化。“磕糖族”狂欢呐喊“甜度爆表”,认为这是“敬业营业”;而更多观众直呼“不适”、“尴尬”、“没眼看”,质疑“卖CP也得有基本法吧?”。知名娱评人“影视观察者”在微博直言:“当‘敬业’的边界模糊成赤裸的欲望表演,演员的尊严与行业的底线正在被集体踩踏。”。
剧宣“内卷化”:当卖CP成为唯一的流量密码
当前的影视营销赛道已然厮杀成一片“红海”。据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影视营销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超76%的片方将“主演CP感营销”列为宣发核心策略。回顾近年“成功案例”:《尚食》让许凯吴谨言“荧幕情侣照”线下铺天盖地,《星落凝成糖》陈星旭李兰迪线下“撒糖”营业不断。
营销路径依赖正在恶性循环。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知名影视公司宣发总监向《新京报》透露:“行业逐渐陷入‘不CP,毋宁死’的怪圈。男女主不同框炒CP?平台招商直接亮黄灯。剧集品质本身反倒成了配角”。当张予曦毕雯珺事件成为热搜爆点,背后折射的正是整个行业对“CP营销”的病态依赖 —— 明知争议如刀,却依旧飞蛾扑火。
粉丝经济驱动下的“爱情表演”:谁在推波助澜?
粉丝经济的巨大能量,成为点燃这把“营业之火”的助燃剂。品牌方青睐CP效应,明星代言的“情侣同款”销量远超单人带货;平台方渴求话题热度,CP越甜,讨论度越高,收视引流越强;粉丝期待“沉浸式磕糖”,渴望打破“第四面墙”,在现实中“确认”CP的“真实性”。
“这无异于一场共谋狂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放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指出,“明星卖力‘营业’,平台推波助澜,粉丝颅内高潮,三方合力模糊了戏剧与现实、角色与自我的边界。公众人物的表演边界被商业利益粗暴侵蚀。”张予曦毕雯珺的互动模式,本质上是在特定消费场景下,利用情感元素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直接变现。这种模式的“成功”本身,恰是社会心态异化的证明 —— 我们正在批量制造并消费着“虚假亲密”。
“CP疲劳”与公众反弹:过度的糖只会发齁
用户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央视网曾发表评论《“甜宠当道”是类型繁荣还是审美危机?》直指行业症候群。本次张予曦毕雯珺吻戏争议能引发如此规模的网络声浪,正是观众厌倦情绪的集中宣泄:
• 审美疲劳: 铺天盖地的“人工糖精”正让观众日益“齁得慌”。千篇一律的营销话术,模式化的肢体互动,榨干了“甜蜜”本应有的心动价值。
• 期待错位: “观众想看的是角色间的化学作用,不是演员在发布会演亲密戏”成为社交媒体高频吐槽。演员与角色的混淆,是公众反弹的核心痛点。
• 真实感丧失: 当表演感过强、营业痕迹过重时,公众的尴尬感油然而生 —— 拙劣的演技反而破坏了故事本身传递的美好与浪漫。
相比张予曦毕雯珺的争议性互动,孙千与张新成在《这么多年》路演中的互动堪称“高质感CP营业教科书”——尊重角色、体面自然,点到为止又回味悠长。过度营销恰如饮鸩止渴,透支的是演员口碑、观众信任和剧集本身长尾价值。
演员困境:流量诱惑下的职业尊严守卫战
身处这场游戏中心,演员亦备受煎熬。新人渴求人气,“有话题总比查无此人好”;成熟演员则常被资本与合同捆绑。陈道明曾直言:“演员这个行当,得有些尊严,有些骨头。”但面对庞大流量和巨额收益时,守住这份“骨头”需要极大定力。
“营业”并非原罪,分寸感的缺失才是症结所在。尊重角色本身逻辑,保持合理社交距离,维护基本体面与尊严。张予曦毕雯珺事件本质上是对职业边界感的集体忽视,这种忽视被过度包装成商业世界的通行规则。
重塑边界:呼唤理性与规则的回归
行业亟待建立共识性规范:影视营销需要创新,但底线不能失守。应尊重公序良俗,不能假借“营业”之名行低俗营销之实;应保护演员身心健康,避免让他们承担不必要的压力与风险;同时必须引导粉丝形成理性追星观。
内容为王永远不可动摇。真正打动人心、具有长尾价值的是那些塑造丰满人物、讲述动人故事、承载深刻思考的优秀作品本身。持续输出精品力作,才是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过度依赖CP营销无异于舍本逐末。
#热点观察家#